《海南日報》(2025年5月19日A07版版面圖)
3月29日,海南大學一場以“AI賦能”為主題的課堂教學展示大賽拉開帷幕,全校28個學院的140余組師生團隊同臺競技,通過智能教學場景設計、AI工具創新應用等環節,集中展現了“AI+教育”融合創新的前沿探索。這場賽事不僅是技術賦能課堂的生動實踐,更成為撬動教學模式深層變革的支點——在海南大學的課堂上,一場浸潤式變革正悄然優化教育生態,讓課堂從標準化流程回歸“教”與“學”碰撞的本真。
在這場教育革新中,教師的角色逐漸轉變為課堂設計的“總導演”。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學院將臺風“摩羯”抗災實踐轉化為鮮活的思政案例,還是青年教師通過說課比賽打磨教學藝術;從建構主義理論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到AI技術重構“教”“學”互動邏輯,海南大學以“把課堂交給教師”為核心命題,構建起“動態設計—多元評估—跨界融合”的創新閉環。這種變革既打破了傳統課堂的程式化桎梏,又以“技術賦能+人文關懷”的雙螺旋結構,重新定義了師生作為知識共創者的新型關系,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寫下生動注腳。
A
打破傳統桎梏:教學自主權下放的“海大模式”
從“規定動作”到“自選動作”——教師如何重構課堂話語權
課堂質量的提升離不開教師的創造性發揮。為此,學校通過制度創新、技術賦能、多元評價等多項立體化改革舉措將教學自主權真正交還教師。
教學設計“去標準化”。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數據結構》課堂,劉華中教授的創新教學設計打破了傳統課堂邊界。他采用“項目驅動+AI輔助”模式,通過課后布置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在課外以人機協作方式完成實踐探索,將知識內化過程轉化為“問題導入-實踐驗證-課堂解構”的閉環系統。教師課堂角色從單向講授轉為精準指導,聚焦項目核心知識點與共性難題,同時設置學生講解、小組研討等環節,構建起“微課學習-課外實踐-課堂深化”的三維學習場。學生通過項目實操既掌握數據結構理論,更獲得算法實現、系統調試等工程實踐能力。
教學內容“動態更新”。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應對臺風“摩羯”過程中打造思政課動態更新樣本,臺風過境后,學院迅速組織集體備課,將抗風搶險、災后重建的先進事跡、感人故事轉化為鮮活的思政課教學資源,把公共安全危機轉化為育人契機,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引導大學生知情、共情、用情。復課后的思政課上,教師帶著學生跟著視頻、圖片“重回”強風肆虐、強降雨泛濫現場,“重回”災后恢復實地,通過一個個案例,講清楚我國“統一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培養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把困難當磨礪,做到在災患面前與國家共患難、與人民共奮進。
教學評估“雙螺旋演進”。教學評價突破傳統督導模式,構建“技術賦能-教育本質”雙螺旋互促機制。技術維度搭建線上巡課系統,實現無干擾課堂觀測,同步將AI課程設計、學情分析等數字素養納入評估指標;教育維度錨定批判性思維與價值觀塑造,建立從課堂創新到學生成長的全鏈條追蹤體系。教學督導羅先群教授在檢查公共基礎課程時發現,采用新評估標準后,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的情況比之前增加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度和收獲感也顯著提高。這種改革既規避傳統督導的形式化窠臼,又激發教師自主創新動能,使技術手段與育人規律如DNA雙螺旋般協同共進,催生自驅型教學生態。
該模式把握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本質——用技術重構教育生產關系而非簡單疊加工具。教育改革需構建“彈性框架+核心標準”的制度體系,在釋放創新活力的同時守護教育本質,這為破解高校教學改革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徑。
B
創新課堂實踐:讓知識在“跨界”中煥發活力
從“單向灌輸”到“多維共創”——師生如何成為知識共同建構者
海南大學的課堂創新不僅停留在方法論層面,更通過跨界融合激發教學活力。
從“學科孤島”到“跨界融合”。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萬逸的理念里,課堂無處不在。他依托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構建“微生物+”跨學科育人體系。以海洋微生物技術為核心,將海洋科學、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法律風控、商業管理五大領域深度融合,形成“科研-轉化-應用”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這種“硬科技+軟實力”的融合培養,使團隊累計申請專利63件,學生團隊通過跨界協作完成的“海洋微生物單堿基檢測系統”獲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金獎,研發的“水產養殖病原體快檢試劑盒”與晨海水產公司達成產學研合作,獲得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金獎和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特等獎,檢測效率提升50%以上。
海南大學協同創新中心。 高可賀 攝
從“我教你學”到“知識共創”。在創新創業課堂里,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張磊正重新定義師生關系:通過“項目制教學+任務式驅動”構建起知識共創的生態圈。這里沒有固定教材,取而代之的是實時更新的“需求清單”——每次課前師生代表共商教學重點,將企業痛點、學生需求轉化為實踐課題。教師從知識權威轉型為“腳手架搭建者”,運用大數據模型等技術搭建模塊化資源庫;學生從被動接受者升級為“方案設計師”,在“輸入行業真問題-轉化方法論-輸出創新方案”的閉環訓練中,讓學生提升社會所需要的能力。
從“單向傳授”到“雙向賦能”。外國語學院教授白麗芳構建“智慧課堂”形成教學閉環:課前,教師通過AI平臺發布任務,學生自主強化語言技能并完成小組協作準備;課中實施翻轉課堂,通過小組研討、師生互動和成果展示,著重培養學生面對面溝通能力,彌補虛擬社交環境下的情感交流缺失;課后設置雙重反思機制,學生需評估AI工具使用成效及同伴協作啟示,教師則根據課堂動態調整任務設計,持續優化“輸入-應用-反思-完善”培養鏈條。
海南大學的課堂創新實踐展現了教育改革的三個核心轉向:知識生產從學科割裂轉向跨界融合,教學形態從單向傳遞轉向多維共創,教育目標從知識積累轉向能力培養。這種創新范式為破解傳統教育困境提供了實踐樣本: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建立知識與社會需求、個體發展的動態連接,而跨界融合正是激活這種連接的有效催化劑。
C
教師成長生態: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共進”
孵化“教學藝術家”——海大如何構建教師發展支持體系
要讓教師真正掌握課堂主動權,離不開系統的成長支持。海南大學通過三大平臺構建教師發展生態圈。
教研共同體的“智慧池”。課堂教學研討班打破學科壁壘,人文學院教授海濱示范的國家一流課程《李白導讀》,以“追問式教學法”激發學生思辨,其經驗被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授薛春霞借鑒用于工科基礎課案例討論,形成跨學科方法論。
以賽促教的“磨刀石”。青年教師教學競賽、說課比賽等常態化賽事,成為教學創新的試驗場。青教賽二等獎獲得者、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副教授余樂俊在《數字圖像處理》課程中,將評委提出的“認知分層”理念轉化為模塊化教學架構,結合在作物表型組學科研中的圖像解析實戰案例,設計梯度式案例庫。賽后創新引入“交互思維”,把國家發明專利中的技術拆解為可操作的課堂實踐項目,用模塊化思維串聯知識點,使抽象理論具象化,讓課堂如芯片接口般精準觸達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
海南大學崖州灣科教園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海南大學供圖
師徒傳承的“青藍鏈”。通過“責任教授制”,南繁學院教授聶立孝以“田野教研”重構師徒傳承模式,打造“場景化學習閉環”。通過綁定三亞南繁各基地實地調研與課堂教學,將科研現場轉化為教學資源庫。青年教師李雅忻在《育種學》教學中,深度融入南繁基地的水稻抗病性攻關、玉米高產優化等實戰案例,形成“問題采集-案例解析-課堂轉化”的產教融合鏈路。這一模式突破傳統師徒單向傳授,構建“雙場景能力躍遷”機制——青年教師既承襲學科理論框架,又同步嫁接產業前沿經驗,使育種學知識體系在真實問題錨點中動態重構,實現教學從“紙上談兵”到“戰訓一體”的質效升級。
當代教育發展已進入“生態化培育”新階段。海南大學通過構建教研共生、競賽驅動、師徒傳承的三維生態,不僅重塑了教師專業成長路徑,更創造了知識生產的新范式。這種將教學藝術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探索,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教師發展體系提供了鮮活樣本。
D
育人成效突圍:從“知識容器”到“未來創變者”
當課堂遇見自貿港——
人才培養如何對接國家戰略
海南大學的課堂改革始終錨定國家重大戰略和自貿港建設需求,培養“敢闖會創”的新時代人才。
課程思政的“海南樣本”。在《旅游接待業》課程中,國際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郭強通過“政策顯微鏡”與“民生溫度計”的雙重視角,引導學生深入解構疫情防控期間的海南實踐:離島免稅購物額度的不斷提升,不僅是為旅游業紓困的經濟杠桿,更是國家通過“消費讓利”守護百姓生活品質的溫情答卷,這些鮮活的實踐樣本,讓學生感受到“以人民為中心”不再是抽象的政治話語,而是政府決策時的民生權重、企業轉型中的人本考量、政策落地后的幸福增量。
產學研的“零距離對接”。藥學院教授王鑫利用創新創業實踐中心和《醫藥創新與拔尖創業》微專業等平臺,與高榕創投、海南海炎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等生物醫藥相關企業建立校企互動機制,建立導師-研究生-本科生互補攻關創新模式,將市場分析和產品開發設為實踐第二課堂,聚焦消費健康領域,開發“叮寧”、舒緩精華等5項產品。
海南大學儋州校區一號教學樓。海南大學供圖
鄉村振興的“雙壹計劃”。熱帶農林學院啟動“一鄉(鎮)一名研究生”訂單式培養計劃,瞄準鄉村振興與自貿港建設交叉需求,組織專家與研究生組成“鄉野課堂”團隊,深入儋州那大、中和、雅星等8個鄉鎮,圍繞熱帶果蔬種植、智慧農業等特色產業開展“田間診斷”。通過“調研-設計-落地”全鏈條實踐教學,將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為每個鄉鎮定向輸送“懂技術、通政策、能扎根”的新農科人才,實現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需求的“無縫銜接”。
海南大學的改革實踐實現了三重突破:在教育維度上完成從知識傳授到創新素養培養的轉換;在社會維度上構建起高校支撐區域發展的新型合作關系;在國家維度上探索出高等教育服務重大戰略的實施路徑。這種將人才培養深度嵌入國家戰略進程和自貿港建設發展的育人模式,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具有示范意義的“海大方案”。
教育的真諦是點燃火種,而非填滿容器。海南大學的實踐證明,當教師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育便能回歸其本質——激發求知欲、培養創新力、塑造價值觀。自貿港建設需要最有活力的弄潮兒,而這份活力,正源自那些在講臺上自由探索、在課堂中大膽創新的教師們。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表示,海南大學將繼續深化教學改革,讓更多教師從“教育的執行者”轉變為“教育的創造者”,為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探索“海大方案”。
(專題)
(撰文/王一欽)
來源:海南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