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最頂級的名將,直接給別人打仗的方法,不如教出別人學會怎么打仗。因為總有一天,部下也要學會獨立面對復雜的戰場,如果習慣了上級的方法,一切遵令行事,真正需要獨當一面的時候,就可能會非常困難。
我軍最能打的五個人,公認的版本是彭總、林總、劉帥、徐帥、粟裕這五位名將,他們被譽為“開國五虎將”。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紅軍時期的三大方面軍,八路軍時期的三個師以及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的四大野戰軍,執掌了其中一支絕對主力,獨立承擔一個方向的戰略任務,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軍事指揮方面,他們都是頂級的,但在培養下級方面,他們還是有一些區別,那么,他們五個人,誰最善于培養下級呢?
一、彭總打仗的個性風格極強,槍炮聲一響全軍都要聽他的
彭總打仗都是軍政一肩挑,司令以及政委都是一個人干,因為彭總性格剛硬,打仗的個性風格極強,槍炮聲一響,全軍都要聽彭總的,怎么打仗,都是“定于一尊”,由彭總指揮。
關家垴血戰的時候,劉帥想緩一緩,彭總就對著資歷很深的劉帥說:“拿不下關家垴,就撤掉129師的番號,殺頭不論大小。”就連資深的劉帥也被彭總嚴格要求,其他手下更是如此。
因此,下級跟著彭總能打勝仗,能學到彭總果敢堅毅的作風,但自主性有限。
二、林總打仗收放自如,既有總方針,又能見機行事
如果跟著林總打仗,其實不用擔心自己資質有限,因為林總真的會手把手教你怎么打仗,只要你足夠努力,認真讀下《林彪軍團長教我怎樣當師長》,經過努力可能就可以指揮一個師。
此外,林總打仗還能做到“收放自如”:
收的一面,四野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四野參謀部制度,所有的師每到一地必須報告自己的位置和當前的情況,讓四野可以順利地完成直接指揮到師的軍事行動。這是四野參謀部機制在“收”這一方面的功底,可以統一指揮,絲滑順暢。
在“放”的一面,四野的參謀部機制也會適當放權。林總追擊廖耀湘的時候,下達了林總此生最簡單的一條軍事命令:“各縱隊不必找師,師不必找團,團不必找營,大家找廖耀湘就行。”
總方針就是“大家找廖耀湘就行”,至于怎么找,大家都見機行事,這就要求將領隨機應變的能力,以應對復雜的局勢。
三、劉帥打仗絕大多數處于放權的狀態
劉帥作為伏龍芝軍事學院高材生,非常重視軍事指揮體系的正規化建設。以嚴謹的軍事指揮理論來說,正常的一道軍事命令應該從高層發出去,而后再逐級執行,
因此,我們很少見到劉帥有直接干預到師一級的命令。劉帥不僅不干涉,還充分發揮了手下將領的才能,軍事大方針一發出去,各縱隊自思良策,只要他們不出錯,劉帥就不會插手。
正如劉帥的老搭檔鄧政委說:“二野的內部關系是非常團結、非常協調的。上下級之間,各縱隊之間,甚至于更下層一點,關系都很協調。你們可能注意到,從戰爭一開始,每一次的具體作戰,指揮的都是各縱隊的頭頭,劉鄧沒有親自到戰場上指揮過一個戰斗行動。羊山集戰斗就是陳再道指揮的,好幾個戰斗是陳錫聯指揮的,雙堆集戰斗有一面是王近山、杜義德指揮的,也有是陳賡、楊勇、蘇振華指揮的。我們沒有發現過下面有什么不對的,也沒有糾正過任何縱隊領導同志指揮的戰斗。”
但這樣做也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劉帥的命令通常只說大方向,屬于很粗的框架,需要下級繼續仔細勾勒行動的線條。
如若下級天賦異稟,自然可以執行得非常好,但如若下級的領悟力不是那么強,可能就難以領悟劉帥的命令。
四、徐帥打仗有勇有謀,紅四方面軍將領數量很多
如果說林總培養下級有明確的規范引導,那么徐帥培養下級則屬于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看似“潤物細無聲”,但在他手下打仗,會不知不覺地成長為大才。
徐帥和林總一樣,其實非常善于總結戰術,他在《進攻太原的戰術指示》中也明確提到,攻擊時應組成疏散的,擁有縱深配備的突擊隊形;第一線兵力少而精,以小組戰斗的組織形式進行小群多路,分散躍進,迂回包圍的攻擊;第二線兵力應在第一線兵力,突破敵人前沿陣地時瞬間投入戰斗,及時拓展陣地。這種指示就非常具有指向性作用。
在徐帥的帶領下,能把6萬殘破的地方偏師部隊,帶成主力野戰部隊,在開打之前,沒有人能想到,包括他們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創造了全殲閻錫山守軍30萬的光輝戰績。
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主席聽到徐向前匯報晉中戰役情況時,忍不住贊嘆:“你們還不到六萬人,一個月消滅閻錫山十萬,單是正規軍就搞掉他八個整旅,你說一說,你們那個晉中戰役是怎么打的?”
徐帥培養出來的將領,遍布四大野戰軍,開國大將有陳賡、王樹聲、徐海東三人。
開國上將有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朱良才、傅鐘、許世友、陳再道、陳錫聯、周純全、洪學智、韓先楚、劉震、郭天民、李聚奎、宋時輪、謝富治、張宗遜等17人。
開國中將、少將更是數不勝數。
將領人數足足有800人之多,我們要知道開國將帥一共就1600人,徐帥一人就培養了超過一半。
但可惜的是,由于身體原因,徐帥在前線掌軍的次數太少了。
五、跟著粟裕大將打仗,聽命令就行
如果說劉帥發布的命令是大方向的粗框架,則粟裕發布的軍事命令則是有序的細線條。
渡江戰役的時候,二野劉帥發布的《第二野戰軍渡江戰役命令》,全文總計583個字,而粟裕發布的軍令有3044個字,比劉帥的軍令多了2461個字。
粟裕的軍事命令,各部隊的作戰任務、協作內容、行軍路線,行動時間,戰斗步驟,分界線、紀律要求等等,都考慮到了。
因此,下級跟著粟裕打仗,聽命令就行,根本無需自己思量太多。但粟裕這種事無巨細的風格對培養下級不利,容易導致下級依賴上級的命令來打仗。
一旦粟裕的下級離開了粟裕,由于沒有粟裕那種天賦異稟的軍事能力,是很難復制粟裕那種高超的軍事作戰藝術。
比如葉飛、陶勇等人,一離開粟裕,戰績就沒有那么閃閃發亮了。
綜合以上分析,還是林總在培養下級方面,更有經驗。林總培養的將領既有數量,開國將帥中四野出身的人非常多,而且極具大局觀,例如鄧華、韓先楚等,鄧華在抗美援朝中,獨立執掌過百萬大軍;韓先楚在解放海南島戰役中,展現出元帥級別的軍事眼光,后面更是成長為戰略型軍事人才,在改革開放后,也是我軍的砥柱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