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搜狐主辦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在北京盛大開幕。多位院士、科學家與產業界人士齊聚一堂,激發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本屆論壇線上線下結合,開啟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下午的現場環節,由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劉嘉主持的“問道智能”圓桌論壇上,與會嘉賓深入探究了智能的奧秘。
通用人工智能什么時候能實現?最大的難點是什么?針對這些問題,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亞勤,以及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三位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跨界思辨。
嘉賓由左至右分別為 張朝陽 張亞勤 傅盛
如何理解通用人工智能?張亞勤提出了三點見解:
第一,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 “通用性”,需具備泛化能力與通識能力,其目標并非服務于單一任務、算法或模型,而是能夠實現跨領域的普遍適用;
第二,通用人工智能應具備自主學習、進化與迭代的能力,而非靜態系統 —— 正如人類通過持續學習提升智力水平,通用人工智能也需在動態發展中不斷優化;
第三,在絕大多數任務中,通用人工智能需超越絕大多數人類的表現。例如,在 99% 的任務中,其能力需超過 99% 的人類。
“基于以上觀點,我認為(通用人工智能)差不多需要15-20年(會實現)。”張亞勤認為,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最大難點有三個方面:
首先,信息智能,就是語言、文字、語音包括視頻,就是自然語言內容的智能。信息智能需要4-5年時間,在視頻處理等各方面達到人類的水平,五年左右可以達到信息智能的通用AGI。
其次,物理智能,包括無人駕駛、機器人,特別是人形機器人、無人車等,可能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才能實現)。因為現在機器人技術雖然取得了很多突破性進展,但真正達到完全商業化落地,特別是家庭用機器人,還需要很長時間。
第三個,生物智能,比如腦機接口,通過將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與人類大腦、器官及生命體深度融合,構建人機共生的智能系統。這將涉及到多個跨學科領域的突破。預計整體需要15-20年才能實現。
“這三種智能會并行發展,相輔相成。” 張亞勤指出。
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亞勤
談及此處,張朝陽發出疑問:“物理或者自然科學的很多公式和理論,如果用人工智能給出一些結果,各種公式都寫出來,但人工智能真的理解嗎?”
“我覺得不一定真理解。” 張亞勤回答道,并指出現在可以看到的任何有規則的、有答案的、有結構化的,人工智能都會超過人類。但有一些比較模糊的東西,AI會差一些,數學可以做得很好,編碼可以做得很好,編程可以做得很好,但模糊的東西它會稍微弱一點。
“比如物理里面一元二次方程,波粒二象性,它理解嗎?”張朝陽繼續發問。“我覺得它不一定真理解。”張亞勤回答道,“但是它可以做出很多創新,然后給人類提供更多的靈感。”
傅盛則持不同觀點,需要定義什么叫理解。如果我們能夠根據一個輸入得到一個輸出,而且每次都對,就算一種理解。當然在大模型的內部看,它就是所謂的概率函數,但是它最后能夠實現這樣,其實我認為是理解。
傅盛認為,物理智能還要很多年,但是在認知層面、語言認知推理層面,通用人工智能已經相當強,在每個領域沒有明顯短板。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