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早在2017年就預言中國樓市將迎來大調整,如今看來,這一判斷精準擊中了房地產市場的命脈。
特別是那些手握多套房產的家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結合近年來的市場變化和政策動向,我總結出四個注定要面對的結果,每一個都值得深思。
結果一:房價下跌,資產縮水成定局
過去幾十年,房子被許多人視為穩賺不賠的投資,但如今情況大變。全國房屋總量過剩,加上人口減少和城鎮化放緩,房價下跌已成趨勢。
尤其是三四線城市,二手房價格普遍下跌10%-30%,甚至更多。比如一套2018年價值200萬的房子,現在可能只值150萬,直接蒸發50萬。
還記得,許多家庭當年高價買入的房產,如今成了燙手山芋,就像有人說的:房子沒變,但錢袋子癟了。
這種資產縮水不僅影響家庭財富,還可能引發斷供風險,尤其是貸款買房的家庭。
結果二:二手房難賣,降價也難變現
想賣房?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是當下二手房市場的真實寫照,很多家庭發現,手里的房子掛了大半年都無人問津,即便降價10%-20%,依然難找買家。
一線城市還能靠地段硬撐,但二三線城市的二手房有價無市問題尤其嚴重。
比如武漢某小區業主反映,自己降價30萬才勉強賣出,而中介費、稅費等成本還要自己承擔。這種變現困難,直接導致家庭資金鏈緊繃,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開支。
結果三:房產稅落地,持房成本暴增
房子多了,稅也跟著多了。房產稅試點已在路上,預計將對多套房家庭動真格。
政策風向顯示,未來可能按人均面積或套數征稅,例如,超出免征面積的部分,每年或需繳納房屋價值1%-2%的稅費。
假設一套市值100萬的房子,每年稅費可能高達1萬-2萬,如果手握三套房,光稅費一年就要掏好幾萬。這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難怪有人感嘆,房子從資產變成了負債。
結果四:租房市場變天,收益大不如前
以前常說以租養貸,但現在這條路也越來越難走,政策大力推行統租房、人才公寓,租金比市場價低20%-30%,直接搶走了大量租客。
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數據顯示,普通住宅的出租空置率已超過40%。
而且年輕人租房觀念在變,越來越多畢業生首選提供的低價房源,導致私人房東不得不降價求租。
比如北京某房東將月租從6000元降到4500元才勉強租出,年收入直接少了1.8萬。
手握多套房的人是時候做好準備了。
首先優化房產結構,區分自住與投資房,盡早拋售地段差、房齡老的房子。
其次,關注政策動向,比如關注房產稅細則、城市更新計劃,避免踩雷。
最后,記得分散投資風險,不要把所有錢壓在房子上,可考慮國債、基金等低風險渠道。
如果月供壓力過大,及時降價拋售比硬撐更明智。
李嘉誠的預言并非危言聳聽,而是基于市場規律的清醒判斷。對于多套房家庭來說,與其幻想房價反彈,不如認清現實。
房子正在從投資品回歸居住品,未來的出路,在于靈活調整策略,輕裝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