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399期 美術聚焦
中國畫魅力綻放羅馬
當?shù)貢r間4月21日,“生機盎然的世界——中國國家畫院作品國際交流展”在意大利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閉幕。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資助項目,該展由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文化處、中國國家畫院、意大利羅馬市文化局、帕拉博覽會特別機構(gòu)、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中歐藝術基金會聯(lián)合舉辦。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文化處參贊張凌霄以及眾多當?shù)厮囆g家出席閉幕式。中國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楊舟賢、評審處副處長洪宇前往現(xiàn)場監(jiān)督。
嘉賓合影
本次展覽為慶祝中意建交55周年而精心策劃,由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研究員徐漣擔任策展人,展出了來自中國國家畫院55位藝術家的55件作品,以水墨為媒、以丹青為橋,向意大利觀眾展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當代生命力。展覽于當?shù)貢r間3月14日開幕,舉辦期間受到意大利媒體與學術界的深度關注和高度認可。
劉萬鳴在致辭中表示,中國藝術始終追求對生命力的表達,而這份生命力正源于文明對話中的碰撞與生長,希望意大利觀眾通過水墨線條讀懂東方哲思,通過展覽理解“筆墨當隨時代”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種理解,正是中意兩國友誼最生動的注腳。
展覽現(xiàn)場
張凌霄表示,今年是中國與意大利建交55周年,在這個非常重要也非常特殊的年份,中國國家畫院攜帶55位中國藝術家的佳作來到羅馬當代美術館,舉辦了“生機盎然的世界”美術展,這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且具有深遠意義的事件。中國國家畫院是中國最重要的中國畫研究機構(gòu)之一,它匯聚了中國一部分最優(yōu)秀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者,在劉萬鳴院長的帶領下,中國國家畫院近年來不斷加大與國際同行交流的力度,為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作出突出的貢獻。相信通過這次藝術交匯與思想碰撞,一定能夠促進中意兩國文化的深入交流和中意兩國關系的友好發(fā)展。
為使觀眾更好地理解中國畫的內(nèi)涵,中國國家畫院辦公室主任董雷結(jié)合展覽做了專題講座,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所長方向、中國國家畫院人物畫所專職畫家孫震生在展廳就具體作品與觀眾進行了互動交流。
此外,劉萬鳴帶領的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代表團還赴意大利博爾蓋塞美術館及國家現(xiàn)當代博物館調(diào)研,就下一步開展藝術交流合作進行了會談。董雷、方向、中國國家畫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張楠、藝術家孫震生、中國國家畫院交流合作部干部張弦弛等陪同交流。
藝術交流搭建友誼橋梁
“生機盎然的世界——中國國家畫院作品國際交流展”閉幕后,劉萬鳴一行于當?shù)貢r間4月24日上午到訪法蘭西學院,與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院士、終身秘書長洛朗·珀蒂吉爾,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迪埃·貝奈姆進行深入交流。
洛朗·珀蒂吉爾首先帶領訪問團參觀了法蘭西學院,并詳細介紹了這座學院的歷史沿革與工作機制。隨后,雙方開展了親切務實的座談。
劉萬鳴介紹了中國國家畫院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在創(chuàng)作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并暢談了對雙方共同開展藝術展覽、學術交流等合作內(nèi)容的想法。洛朗·珀蒂吉爾表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非常高興與中國國家畫院開展一系列合作,并對藝術家互訪和交流等方面的問題表達了看法。雙方還就舉辦經(jīng)典作品展覽、互聘專家等具體工作進行了商討。
當?shù)貢r間4月25日,劉萬鳴一行到訪法國巴黎大皇宮,與大皇宮國際事務主管朱麗葉·阿芒德、展覽部主管芭芭拉·科爾進行工作會談。
劉萬鳴一行在法國巴黎大皇宮與朱麗葉·阿芒德、芭芭拉·科爾進行工作會談
劉萬鳴詳細介紹了中國國家畫院的建院歷史以及機構(gòu)設置,并對中國國家畫院在推動中國美術事業(yè)繁榮發(fā)展方面的使命擔當和職責定位進行了說明。雙方都對進一步開展合作表示了強烈愿望,并就合作舉辦展覽、出版、收藏等內(nèi)容進行了深入交流。
法國巴黎大皇宮建于1900年,為宣傳和推介藝術而建造。據(jù)法方介紹,法國巴黎大皇宮是隸屬于法國文化部的公立機構(gòu),除了負責本體運營之外,還統(tǒng)管法國20多家博物館的事務。大皇宮的主要職責是舉辦大型展覽以及開展重要的賽事和慶典活動,每年參觀人數(shù)約為300萬人次。此外,大皇宮旗下還有出版社和40多家書店、文創(chuàng)商品店,負責對國家文化藏品進行開發(fā)和宣傳。大皇宮有豐富的館藏,除了傳統(tǒng)繪畫藝術藏品,還有約100萬份影像資料。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處參贊王茵及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代表團陪同出席上述會談?!?/p>
意大利藝術家眼中的中國畫
加布里埃萊·西蒙吉尼(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展覽中有兩件作品令我印象深刻。一件是《古木貍影》,藝術家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磅礴的生命力,體現(xiàn)了極強的藝術張力。大自然的生命都是生長的、動態(tài)的,作者的技法非常精準和精妙,而且極富詩意,這不僅是對生物簡單的外在描繪,更是精神層面的體現(xiàn),能夠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鳴。另一件《鷹笛》使用了非常傳統(tǒng)的手法,但在造型上進行了變形處理,使畫面呈現(xiàn)如同一陣風一樣充滿了力量感,表現(xiàn)形式非?,F(xiàn)代。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對于意大利觀眾而言是一種新穎的藝術形式,他們對于這種傳統(tǒng)的繪畫形式非常陌生。因此,這次展覽是意大利觀眾了解中國非常好的契機。
如今,意大利藝術界有兩種派別,一種是在傳統(tǒng)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另外一種則是在技術和觀念上進行創(chuàng)新。很多當代藝術家不再相信傳統(tǒng)技法,而是認為需要借助嶄新的思維、技術甚至是科技手段進行創(chuàng)作。我前后參觀了三次該展覽,看到很多年輕人被這些作品所吸引,并受到啟發(fā)。作品中的精妙筆觸和詩意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給予他們很大的沖擊力。這些作品給予年輕人一個機會,讓他們看到傳統(tǒng)的價值,進一步挖掘傳統(tǒng)的潛力。這次展覽對中意文化藝術交流一定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露西婭·卡爾左娜(博爾蓋塞美術館副館長):我曾在一次修復工作中與中國畫結(jié)緣,畫中描繪的是一些生活場景,有山水風光和人物,我當時就發(fā)現(xiàn)畫中有多樣性的變化,這種多樣性非常吸引人。西方的傳統(tǒng)藝術也有類似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的雕塑,也可以看到后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去復制它們,每一次復制都是對傳統(tǒng)的重新演繹,都會帶來新的一面。
此次展覽呈現(xiàn)了藝術家如何用當代語言詮釋傳統(tǒng)繪畫,他們的觀察和表現(xiàn)非常細膩,沒有一個筆觸是不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看似的偶然和無意識都是在藝術家的高度凝練和概括的前提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展覽中的人物畫讓我印象深刻,這些人物形象非常傳神,能夠從動作姿態(tài)甚至眼神中看出他們真的有生命力。其中《小夜曲》描繪了一位塔吉克族少女形象,不僅人物刻畫細膩嚴謹、活靈活現(xiàn),而且從質(zhì)感上也讓人眼前一亮。當我近距離觀察的時候,作品所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非常像一幅織物,這種繪畫技法上的創(chuàng)新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個非常真實的另一種材質(zhì)的質(zhì)感。
展覽作品中色彩的運用也給我留下很深印象,山水畫中的多種色彩使得作品非常有活力和新意,打破了我對中國畫的既定印象,而且也會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撫慰。
勞拉·巴巴里尼(畫家):我認為此次展出作品質(zhì)量很好、水平很高。在所有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山水畫,獨特的水墨技法賦予山水畫非常豐富的層次和變化,既能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還能反映自然界中的微妙細節(jié)。這和西方繪畫有很大區(qū)別,中國山水畫并不是照相式地對大自然風景的摹寫,而是在描繪自然的過程中,把人內(nèi)心的精神世界投射出來,這種人文情懷和思考使得這一
東方藝術具備非常大的張力,讓我備受觸動。
盡管山水畫藝術家都在描繪自然中的山、石和樹木,但是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方法,他們的藝術特點體現(xiàn)在不同的筆法處理以及細節(jié)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反映出藝術家不一樣的情懷和理想。
對于認真欣賞和仔細觀察畫作的西方觀眾而言,理解中國畫中傳遞出的精神層面的信息并不困難。但是,如果不了解作品背景、沒有中國歷史文化的知識儲備的話,觀眾可能不會有深層次的理解。如果能夠?qū)χ袊宋乃枷霃墓胖两竦难葑冞M行解讀,讓觀眾有機會了解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將有助于觀眾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而不僅僅停留在構(gòu)圖、色彩這一淺層的理解上。
保羅·勞迪薩(羅馬美術學院原副院長、中歐藝術基金會副主席):我參與了整個展覽的布展過程,當這些作品逐一拆封并呈現(xiàn)在面前時,我的感受是眼前一亮,看完所有作品,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多次去中國辦展,對中國藝術有一定了解,但能夠一次性看到這么多優(yōu)秀畫家的作品,還是非常難得的。這一集體展覽能夠向意大利展示中國當代的、代表性藝術家的整體面貌,體現(xiàn)了當代語境下的藝術語言。
展覽的名字叫“生機盎然的世界”,我理解這是借對大自然的描繪來反映藝術家的心境,我不僅看到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還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及藝術家在藝術探索中的精神追求。我還從畫作中看到藝術家對于傳統(tǒng)的繼承,但這不是對歷史的簡單模仿,而是帶著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向新的未來進行探索,進而找到新的當代藝術實踐的道路?!?/p>
編輯 | 賀 瑋
制作 | 安亞靜
校對 | 安亞靜
初審 | 李振偉
復審 | 馬子雷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nèi)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huán),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西三環(huán)北路54號
聯(lián)系人:王會
聯(lián)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fā)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fā)行聯(lián)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