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西二社區,一座占地57.389畝、融合潮汕傳統“駟馬拖車”格局與現代別墅群的龐大建筑群“英之園”,在歷經10余年爭議后,于2025年5月被政府依法強制拆除。
這座網傳耗資10億元、官方估價1.14億元的豪宅,因非法占用工業用地和耕地、未經審批擅自建設,最終成為法治利劍下的反面典型。
事件曝光后,紀檢監察機關與司法機關迅速介入,11名公職人員被追責,村主任因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被逮捕。
這場跨越10余載的違建博弈,暴露出基層監管的層層失守,更引發公眾對土地管理、權力尋租與法治尊嚴的深刻反思。
01、奢華表象下的違法本質:“英之園”的建設迷局
“英之園”的誕生,始于2013年西臚鎮西二社區原村民陳某彪家族的“文化造園”計劃。
表面上,這座建筑群以潮汕傳統建筑藝術為賣點,中央祠堂“惟馨堂”懸掛著“勿作非法,而犯典刑”的家訓,內部裝飾大量潮州金漆木雕、嵌瓷等非遺工藝,被譽為“潮汕建筑藝術的集大成者”。
然而,其背后卻是一場持續10余年的土地違法狂歡:57.389畝土地中,54.561畝為集體工業用地,2.828畝為耕地,均未取得任何規劃許可。
建設者陳某彪的三個兒子——陳某平、陳某雄、陳某隆——通過家族企業“英之園內衣有限公司”等平臺,以“工業用地”名義獲取土地后,擅自變更用途建設豪宅。
工商信息顯示,陳某平名下關聯22家企業,商業版圖涉及房地產、金融等領域,但近年因債務糾紛被“限高”,家族商業鏈條已瀕臨斷裂。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陳家曾以“鄉賢”名義認捐3000萬元建設幼兒園,卻僅兌現12萬元校服款,最終被移出鄉賢名錄。
這種“口頭慈善”與違建豪奢的鮮明對比,暴露出其“文化造園”背后的資本逐利本質。
02、曝光與查處:一場遲到的正義
“英之園”的曝光并非偶然。早在2015年,西二社區居民就多次向汕頭市自然資源局舉報,但直至2020年才正式立案調查。
這期間,陳家通過虛假捐贈、變更土地性質等手段試圖合法化違建:2016年,陳某彪與社區簽訂2000萬元捐贈協議用于建設幼兒園,卻在土地被出售后拒絕履行協議;2018年,其名下公司注冊地址遷至違建內,試圖將工業用地轉為商業用途。
真正推動事件升級的,是2024年自然資源部衛星遙感監測鎖定的違建證據。數據顯示,項目侵占的2.828畝耕地已完全硬化,土壤耕作層遭到永久性破壞。
2025年5月9日,潮陽區政府發布強制拆除公告,限陳某彪45日內自行拆除,否則依法強拆。至此,這場持續10余年的違建博弈終于進入司法強制執行階段。
03、監管黑洞:為何違建能“野蠻生長”10余年?
“英之園”的長期存在,折射出基層治理的系統性失靈。
其一,土地審批形同虛設。2009年,西二社區居委會以164萬元將20.5畝集體工業用地非法轉讓給陳某彪,廣東高院直指其涉嫌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犯罪。這種“以租代征”“未批先建”的操作,暴露出農村集體土地管理的混亂。
其二,執法程序淪為“紙面游戲”。汕頭市自然資源局潮陽分局在2020年作出“沒收”決定后,未實際執行;2024年下達拆除令后,陳某彪仍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拖延時間,直至2025年強拆公告發布時,違建已存續12年。這種“屢拆屢建”的怪象,反映出基層執法的疲軟與權力尋租的可能。
其三,公職人員失職與腐敗交織。村主任陳某林因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被逮捕,至少3名自然資源系統工作人員因“未履行監管職責”被立案調查。
更值得玩味的是,陳家曾多次宴請公職人員參與“英之園”奠基儀式,形成“違建—庇護—合法化”的灰色鏈條。
04、拆除爭議:法律尊嚴與資源浪費的博弈
面對估值1.14億元的違建,網絡上不乏“可惜論”,認為可改造為旅游景點或公共設施。
然而,法律的嚴肅性不容妥協:根據《城鄉規劃法》,實體違法建筑必須拆除,這是維護土地資源合理配置的必要舉措。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鵬霞指出,“拆除是從根本上消除違法建筑的價值”,避免其通過“合法化”路徑逃避制裁。
拆除費用方面,根據《行政強制法》,應由違建者承擔。但鑒于陳某彪家族已陷入債務危機,潮陽區政府可能先行墊付后通過法律途徑追償。
這種“政府買單、違法者擔責”的模式,雖在短期內增加財政壓力,卻彰顯了“違法必究”的決心。
05、責任厘清:誰該為10余年違建買單?
監管部門的失職鏈條清晰可見:
自然資源部門:未履行土地用途監管職責,對“未批先建”行為查處不力,2020年的沒收決定淪為一紙空文。
住建部門:未依法審查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放任違建規模擴大。
鎮政府與社區:非法轉讓集體土地,為違建提供“合法化”背書。
根據《汕頭市違法建設分類處置指導意見》,對未履行職責的公職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目前,紀檢監察機關已對11名公職人員啟動追責程序,未來或將有更多細節披露。
06、社會反響:法治覺醒與基層治理期待
“英之園”事件引發公眾強烈關注,核心爭議集中在三點:
公平正義:網友質疑,為何普通百姓“蓋房難”,而權貴階層能“違建十年”?這種“選擇性執法”的背后,是否存在權力尋租?
文化價值:部分民眾惋惜建筑的藝術價值,認為可保留改造為公共文化設施。但法律界人士強調,文化傳承需在法律框架內,違建絕不能“以文化之名逃避制裁”。
基層治理:輿論呼吁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等科技手段,從源頭遏制違建滋生。
07、妙手物語:法治利刃下的基層治理重塑
當“英之園”的雕梁畫棟在執法機械的轟鳴中逐漸崩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違建的消亡,更是法治精神的挺立。
這場跨越10余年的博弈,揭示了基層治理中權力、資本與法治的復雜糾葛,也為同類案件提供了“教科書級”的處置范本:從衛星監測鎖定證據,到依法聽證、強拆,再到追責問責,潮陽區政府的每一步都經得起審視。
“英之園”的教訓深刻:土地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尊嚴不容踐踏。未來,唯有強化監管問責、創新技術手段、完善制度設計,才能避免下一個“英之園”出現。
正如《羊城晚報》所言:“違建沒有‘法外之地’,任何試圖觸碰紅線的行為,必將付出沉重代價。”這場強拆不僅是對違法占地的清零,更是對扭曲價值觀的強力矯正——在法治社會,任何人都不能以“鄉賢”“文化”為幌子,行特權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