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突破固有邊界,在科技賦能與人文滋養的雙重維度中重構自身,這種破界共生的藝術生態告訴我們,真正的創新不在于顛覆傳統,而在于讓不同時空、不同類型的藝術基因相互激發,不斷呈現藝術新面貌。
當敦煌研究院的數字修復師用AI算法復原剝落的飛天壁畫,當菜市場攤主們用二維碼講述自己攤位故事構成一首首“市井交響曲”,藝術與科技的聯姻、與大眾的對話正在改寫藝術生產的基因密碼。多元藝術邊界的破壁與互融,讓我們迎來了多元藝術新視野。
AI技術對藝術創作模式的影響是當代藝術進化圖譜中非常亮眼的組成部分。比如,畫家續繪的陸小曼遺作《夏日山居圖》與AI作畫平臺的同名作品共同亮相拍場,開創了全球人機共創山水畫拍賣的先河。AI作畫平臺依托大模型與知識圖譜技術,通過知識理解擴展系統和圖像融合優化方案,實現了對原畫的把握與創造性延展。它巧妙平衡了未盡稿的原始信息、人工智能的創造性輸出以及藝術家的專業判斷,以AI力量再續畫作的藝術生命。最終作品既呈現出忠實于傳統中國畫的美學特征,又展現出數字時代的創新表達。
傳統藝術的元素重組則展現出穿越時空的生命力。比如現代舞蹈詩劇《詩憶東坡》,當舞者們身著現代簡約化的古風改良服飾,在舞臺空間中以舞動的身體寫意化地演繹《赤壁賦》等經典詩詞,與屏幕上播放的書法與繪畫創作影像交相輝映,既共同詮釋出蘇軾筆下的深幽古韻,又讓詩詞、書法、舞蹈三種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代舞臺上共同綻放新意。
公共藝術的互動也是城市空間中富有人文溫度的風景。這類作品普遍采用感應裝置、增強現實或物聯網技術,將人們的肢體動作、聲音甚至社交數據轉化為藝術表達的組成部分。其共性在于打破傳統藝術單向輸出的模式,通過實時反饋機制讓公眾從旁觀者變為創作者,包括觸摸引發光影變幻、行走軌跡生成動態投影、手機掃碼參與集體敘事等手法,使藝術體驗從靜態觀賞升級為多維對話。
隨著藝術疆域不斷拓展,我們見證著藝術新視野的蓬勃生長,也迎來人們感知維度的革新。當藝術突破固有邊界,在科技賦能與人文滋養的雙重維度中重構自身,這種破界共生的藝術生態告訴我們,真正的創新不在于顛覆傳統,而在于讓不同時空、不同類型的藝術基因相互激發,不斷呈現藝術新面貌。
2025年5月20日《中國文化報》
第6版刊發特別報道
《以跨界融合開拓多元藝術新視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