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環(huán)球時報等權威報道,5月15日外交部宣布臺灣未獲世衛(wèi)大會邀請,南非近期要求臺駐當地機構遷離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島內最新民調也揭示賴清德當局支持率危機。這些動態(tài)在24小時內集中顯現,勾勒出“臺獨”路線在國際承認、島內民意與兩岸博弈層面的全面承壓,折射出分裂行徑在現實邏輯中的必然困境。
賴清德(資料圖)
世界衛(wèi)生大會的參與資格本質是主權屬性的政治議題。根據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及世界衛(wèi)生大會25.1號決議,臺灣地區(qū)參與國際組織活動須經中國中央政府同意,這一原則構成其參與此類事務的政治基礎。外交部發(fā)言人林劍在5月15日記者會上明確指出,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實質破壞了這一基礎。值得關注的是,美媒觀察到大陸對賴清德的態(tài)度趨近于2000年代對陳水扁的強硬基調,這一對比釋放關鍵信號:當“柔性臺獨”與“法理臺獨”均構成對國家主權的侵害時,大陸反制手段或將突破以往框架。此次拒絕臺灣參會,不僅是對分裂行徑的直接回應,更是對國際社會重申一個中國原則的嚴肅性——任何挑戰(zhàn)主權底線的行為,都將導致其喪失參與國際公共事務的資格。
在國際外交場域,南非的舉措具有標志性意義。作為金磚國家重要成員,南非政府要求臺所謂“駐南非代表處”在今年10月底前遷出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這一要求本質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重申:任何非官方機構不得在他國行政中樞設立具有政治象征意義的據點。當臺當局試圖拖延應對時,南非采取“去政治化”措施,將該機構更名為“臺北商務辦事處”,歸類為“國際組織”并變更地址至約翰內斯堡。這種處理徹底剝奪了臺機構的官方屬性,表明在主權國家視角下,所謂“臺灣代表處”僅能以非政府、非政治的經濟文化交流實體存在。臺“外事部門”被迫回應協商訴求,側面印證其所謂“外交突破”在現實中的脆弱性——當“金元外交”難以為繼,臺當局賴以維系的“國際空間”本質是缺乏主權支撐的虛幻存在。
中國臺灣地區(qū)(資料圖)
臺灣TVBS民意調查中心5月15日公布的數據,勾勒出賴清德當局的嚴峻處境。在針對所謂“大罷免”行動的調查中,58%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支持,其中47%持“很不支持”態(tài)度,而支持者僅占30%。這一結果直接反映出民進黨耗時一年半推動的政治工程,在島內主流民意中遭遇強烈抵觸。國民黨“民代”王鴻薇指出,當“罷免潮”成為民進黨單方面的政治操弄,其結果可能反噬執(zhí)政基礎:若強行推進而無視反對聲浪,反而會為反對黨提供凝聚民意的政治契機。這種民意走向表明,臺灣民眾對政治內耗的厭倦感日益加劇,更關注民生議題而非政黨惡斗。
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數據更顯嚴峻。上臺近一年來,其民眾滿意度跌至32%的歷史低點,而不滿意度首次突破55%。從年齡層分析,50至59歲群體不滿意度高達63%,這一通常被視為“中間選民”的群體態(tài)度轉向,意味著賴當局政策已失去社會中堅力量的認同;即便是滿意度相對較高的60歲以上群體,38%的支持率仍低于51%的不滿意度。具體政策領域中,“兩岸關系”與“司法改革”以58%的不滿意度并列榜首,“經濟發(fā)展”“打擊詐騙”“能源政策”的不滿意度也達57%,顯示民眾對其治理能力的質疑已從單一議題擴散至整體施政框架。信任度層面,55%的民眾表示不信任賴清德,對其未來施政“沒有信心”的比例達57%,均超過半數,反映出民眾對其執(zhí)政能力與政治路線的雙重質疑。
中國臺灣地區(qū)(資料圖)
此次賴清德在24小時內遭遇的多重壓力,不過是“臺獨”路線窮途末路的縮影。大陸在政治、外交、軍事、民意等多個維度的立體反制,構成了遏制分裂、推動統一的“組合拳”。正如外交部多次強調的,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事實不容置疑;中國必然統一、也終將統一,這一趨勢不可逆轉。任何試圖挑戰(zhàn)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行徑,都將在歷史洪流中被徹底碾碎,而全體中華兒女共同追求的民族復興偉業(yè),必將包含臺灣同胞的幸福與榮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堅實基礎上,兩岸關系的未來唯有走向融合發(fā)展、最終實現統一,才能為臺灣民眾帶來真正的安全與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