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的以色列,正面臨自建國以來最嚴峻的生存危機,胡塞武裝的高超音速導彈撕裂了以色列引以為傲的“鐵穹”防空神話,精準命中本-古里安國際機場;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陷入泥潭,國際社會譴責聲浪日益高漲。
而更令以色列措手不及的是,傳統盟友美國在中東問題上也是頻頻“變臉”,不僅單方面與胡塞武裝達成停火協議,更在沙特關系正常化談判中撤回了對以色列的關鍵支持,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亡國之戰”已然打響。
以色列防空體系遭遇技術性潰敗
2025年5月4日一枚來自也門胡塞武裝的高超音速導彈,以16馬赫的極限速度突破以色列多層防空系統,精準命中本-古里安國際機場。
這一事件不僅造成了機場運營的暫時癱瘓,更徹底擊碎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軍事神話,作為承擔以色列75%國際貨運量的國家門戶。
比如本-古里安機場遇襲直接導致港口積壓價值2.3億美元的貨物,若胡塞武裝持續封鎖紅海航道,以色列每年將面臨高達48億美元的海運貿易損失。
而技術層面的潰敗則更加觸目驚心,以色列引以為傲的“箭式”反導系統設計攔截上限僅為12馬赫,面對16馬赫的來襲導彈根本就束手無策。
更令西方軍事專家震驚的是,美軍部署在以色列的“薩德”系統在此次攔截中也首次公開失效,如今胡塞武裝的實戰驗證了伊朗軍事技術的實質性突破。
面對這一羞辱性打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迅速在社交媒體上作出強硬回應,誓言將在“自己選擇的時間和地點”對胡塞武裝及其背后的伊朗實施報復。
但以色列安全內閣隨后的會議卻出人意料地未討論也門問題,而是集中通過了恢復加沙地帶軍事行動的計劃。
這一反常舉動暗示以色列領導層已意識到多線作戰的風險,所以他們不得不暫時擱置對胡塞武裝的報復,集中精力應對更緊迫的加沙危機。
傳統盟友關系出現結構性裂痕
就在以色列軍事神話破滅的同時,其外交支柱也出現了嚴重動搖,在2025年5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宣布停止對胡塞武裝的空襲,阿曼官員隨后證實美方已與胡塞武裝達成停火協議。
更具羞辱性的是,以色列政府幾乎是在事后才通過媒體得知這一消息,協議內容也完全未涉及以色列的安全關切,這一事件成為美以關系惡化的分水嶺,暴露出兩國戰略協調已出現嚴重問題。
然而美國外交轉向的跡象遠不止于此,三天之后多家媒體報道,稱美國已放棄將沙特并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以此作為美沙核能合作的前提條件,這對以色列構成重大外交挫折。
但以色列一直希望在不接受“兩國方案”的前提下,借助美國推動與沙特建交,而沙特則堅持將巴勒斯坦建國作為關系正常化的前提,對此前以色列駐美大使赫爾佐格直言,以色列政府已錯過了重啟沙以建交談判的歷史性機會。
而在加沙問題上美國的立場轉變同樣令以色列不安,卡塔爾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稱,美國不再堅持將哈馬斯“徹底解除武裝”作為停火先決條件,轉而推動“先停火、后談判”的策略。
這與以色列政府當前“徹底消滅哈馬斯”的強硬路線直接沖突,更令以色列外交官憂心的是,特朗普計劃的中東訪問刻意避開以色列,美國國防部長也取消了原定的訪以行程,這些外交冷落傳遞出明確信號:即便對傳統盟友,特朗普政府也堅持“美國優先”的現實主義外交。
軍事勝利幻象與人道主義災難
就在軍事行動升級的同時,哈馬斯代表團與以色列代表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展開了“無條件談判”,這種“邊打邊談”的奇特局面,暴露出以色列戰略的深刻矛盾——既無法通過軍事手段徹底消滅哈馬斯,又不愿在談判中作出實質性讓步。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以色列擴大軍事行動表示“震驚”,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更直言加沙正在發生“大屠殺”,并計劃推動聯合國決議要求國際法庭介入。
而歐洲國家多個領導人更是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以色列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敦促其解除封鎖,荷蘭外交大臣費爾德坎普甚至警告,以色列的行為已嚴重違反《歐盟—以色列聯系國協議》,荷蘭將暫停推進與以色列的新合作項目
以色列防長卡茨宣布無限期駐軍加沙的“以戰促和”策略,在歷史上已有失敗先例,而當前的軍事行動同樣面臨悖論:
越是強化對加沙的打擊,哈馬斯在巴勒斯坦民眾中的支持率反而可能上升;而軍事行動導致的國際孤立,則又進一步削弱了以色列的外交回旋空間。
生存危機與戰略抉擇
當前的危機已超越常規的軍事沖突范疇,演變為一場關乎以色列國家生存模式的“亡國之戰”。
這里的“亡國”并非字面意義上的領土消失,而是指以色列作為“中東超級軍事強國”的神話破滅,以及特殊國家生存模式的可持續性危機,而其中三個關鍵變量將決定未來局勢走向:
第一便是胡塞武裝的軍事能力是首要不確定因素,若其能維持對以色列的高強度導彈襲擾,不僅將持續沖擊以色列經濟命脈,更將重塑地區軍事平衡,所以每一次成功突防都在侵蝕以色列的威懾能力,用來鼓勵更多反以勢力采取行動。
第二是國際社會的干預力度同樣至關重要,目前歐洲國家已從口頭譴責轉向實質性施壓,比如荷蘭暫停與以色列合作項目,如果這種趨勢擴展至武器禁運或經濟制裁,以色列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第三就是美以關系的調整空間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目前特朗普政府表現出明顯的“交易性”外交特征,將以色列降級為次要角色。
以色列面臨艱難選擇:是繼續堅持單邊強硬路線進一步疏遠美國;還是調整戰略在巴勒斯坦問題上作出讓步,以重建與美國的協調?前者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國際孤立,后者則可能引發執政聯盟崩潰。
結語:
歷史經驗表明,小國在大國戰略調整中最易受傷,以色列當前困境的核心,在于未能及時適應美國中東戰略的重心轉移——從意識形態同盟轉向務實利益計算。
對以色列而言,真正的“亡國”風險不在于外部軍事打擊,而在于固守過時的安全觀念,無法適應新的地緣政治現實。
當軍事優勢不再絕對、美國支持不再無條件時,以色列則需重新定義其國家安全戰略:是通過政治妥協實現長期穩定,還是繼續依賴武力維持短暫安全?這一抉擇將決定這個國家是走向新生,還是陷入更深的生存危機,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留言和討論。
參考資料:
胡塞武裝宣布對以色列海法港實施海上封鎖2025-05-20 07:33·光明網
事關加沙,以色列連發三個聲明2025-05-19 23:40·金羊網
“立即允許恢復”?以色列“好心”背后有何算計2025-05-19 17:35·國際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