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圈社&道哥說車張淺】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的裹挾下,全球汽車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傳統汽車強國的日本,其車企的轉型困境尤為凸顯。
近日,日本《每日新聞》報道稱,豐田汽車高管已與日產汽車就潛在合作展開接觸,盡管雙方尚未正式回應,但這一消息無疑為日系車企的抱團自救再添想象空間。若豐田與日產的合作成真,或將重塑日本汽車產業格局,甚至影響全球市場競爭態勢。
從本田到豐田:日產“聯姻”背后的生存焦慮
日產汽車近年來的困境,折射出傳統車企轉型的普遍難題。2024年,日產與本田啟動合并談判,計劃通過成立控股公司整合資源,但最終因控制權分歧破裂。
本田提出的“子公司化”方案被日產視為尊嚴的踐踏,而日產CEO內田誠的離職更暴露了合并失敗的代價——2023財年,日產營業利潤暴跌34%,本田銷量下滑12%。這場未竟的“聯姻”背后,是日系車企對規模效應與協同發展的迫切需求。
合并破裂后,日產迅速換帥,新任CEO伊萬·埃斯皮諾薩(Ivan Espinosa)推出“Re:Nissan”重組計劃,以激進手段自救:裁員2萬人、關閉7家工廠、削減研發支出20%、降低零部件復雜度70%,并計劃將全球產能從500萬輛縮減至400萬輛。這些措施旨在通過5000億日元的成本削減實現扭虧為盈,但埃斯皮諾薩也坦言:“僅靠內部改革難以生存,合作仍是必要選項。”
豐田的“聯盟帝國”:從持股到潛在整合
作為日系車企的龍頭,豐田早已通過資本紐帶構建起龐大的“聯盟帝國”。目前,豐田持有斯巴魯20%、馬自達5(參數丨圖片).1%、鈴木4.9%、五十鈴5.9%的股份,并全資控股大發和日野汽車28。這種戰略布局不僅覆蓋了從微型車到商用車的全品類,還通過技術共享(如斯巴魯的水平對置發動機與豐田的混合動力系統)強化了協同效應。
若豐田與日產合作,其“日系航母”的版圖將進一步擴大。日產在電動車領域的積累(如Leaf車型)與豐田的混合動力技術互補,而雙方在智能駕駛(如日產計劃2027年推出“門到門”自動駕駛服務)和供應鏈優化上的合作空間巨大。此外,日產與中國車企東風集團的深度合作,也可能為豐田打開新興市場的大門。
然而,合作并非坦途。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前車之鑒表明,股權分配與管理權爭議可能引發長期內耗。日產對“獨立性”的執念,以及豐田對主導權的把控,或成為談判的關鍵障礙。
合作的可能性:技術互補與風險分散
盡管挑戰重重,豐田與日產的合作仍具備現實基礎。首先,技術互補性顯著:豐田在混合動力與氫能領域的優勢,可彌補日產電動化進程的滯后;而日產的e-POWER技術(第三代產品燃油效率提升20%)與智能座艙研發經驗,則為豐田的智能化轉型提供助力39。其次,成本壓力倒逼合作:日產計劃削減4000億日元成本,豐田則需通過規模效應分攤電動化研發的高昂投入。最后,地緣競爭加劇:面對中國車企的全球化攻勢(如比亞迪、蔚來),日系車企需抱團抵御市場份額流失。埃斯皮諾薩甚至呼吁政府支持,以應對中國汽車“零關稅進入英國市場”的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合作可能以“松散聯盟”形式推進,而非直接合并。豐田過往與斯巴魯、馬自達的合作模式(保持獨立運營+技術共享)或成為參考模板。此外,日產對合作伙伴的審慎選擇也可能推動更具靈活性的合作框架。
無論豐田與日產能否成功“聯姻”,這一動向都揭示了日系車企的集體焦慮。一方面,電動化轉型滯后已成致命傷:2024年,豐田純電動車銷量僅占其總銷量的1.2%,日產則因雷諾聯盟內耗錯失先機。另一方面,全球市場分化加劇:歐洲碳排放法規趨嚴、美國補貼政策偏向本土品牌、中國市場競爭白熱化,迫使日系車企重新定位戰略重心。
在此背景下,合作或將成為生存的必選項。本田與日產雖合并失敗,但仍保留智能化與電動化領域的局部合作;三菱與日產的聯盟關系也未完全破裂。若豐田與日產聯手,其合力可能催生新的技術標準與市場策略,甚至影響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鏈的重構。
雖然日系車企的抱團或將加速技術路線的多元化競爭,但也可能加劇區域市場的壟斷風險。無論如何,這場“聯姻”傳聞已為行業敲響警鐘:在變革的十字路口,單打獨斗的時代正在終結,而合作的邊界與模式,將決定誰是下一個時代的領跑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