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亞迪宣布歐洲總部正式落戶匈牙利布達佩斯,集研發、銷售、本地化開發于一體,預計創造2000個崗位。此前,比亞迪已在匈牙利布局電動巴士工廠和乘用車基地,此次升級標志著其“歐洲戰略”從單一產品輸出轉向全產業鏈扎根。
在《一品汽車》看來,在歐美關稅前景未定的背景之下,比亞迪的“歐洲攻略”體現了“制造-運輸-服務”全鏈條本地化思維。全球化3.0時代,中國車企的競爭力不再是造車,而是造生態。比亞迪通過技術研發本地化、供應鏈本土化、人才培育區域化,構建起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其歐洲總部將聯合匈牙利高校研發智能駕駛技術,并推動供應鏈本土化,以規避歐盟潛在關稅壁壘。
01
關稅博弈下的“成本革命”
Part One
事實上,中資車企的本地化布局將加劇歐洲市場競爭。2024年,中國品牌在歐洲電動車市占率已突破15%,比亞迪、蔚來等企業通過“歐洲設計+中國制造”模式,逐步打破“低端車”刻板印象。對此,波蘭前總理馬雷克·貝爾卡指出,中國電動車正以“技術平權”策略取代特斯拉的“品牌溢價”,歐洲消費者更關注智能化與性價比。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歐盟對華加征關稅的趨勢之下,歐洲落地本土化生產將成為中國車企的關鍵突破口。對此,《一品汽車》認為歐洲總部的設立是比亞迪全球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挑戰仍存。諸如歐洲工會文化與數據隱私法規可能增加運營成本,若能與當地利益方深度綁定,則可降低政策風險。
事實上,歐盟對華電動汽車關稅政策催生了中國車企的“本土化生存法則”。 統計數據顯示,過去的2024年比亞迪歐洲銷量為5萬輛,雖僅為名爵的1/5,但同比增長44%。2025年一季度,比亞迪在歐洲市場銷量1.35萬輛,關稅稅率僅27.4%,成本優勢顯著。
據悉,比亞迪匈牙利工廠預計2025年底投產,初期年產能15萬輛,二期擴至30萬輛;土耳其工廠則借力歐盟關稅協定,計劃2026年實現15萬輛產能。通過本地化生產,比亞迪可將單車成本降低20%-30%,有效對沖關稅壓力。摩根大通數據顯示,即使加征30%關稅,比亞迪在歐洲的單車利潤仍比國內高10倍以上,凸顯其垂直整合優勢。
02
技術平權:重塑歐洲市場認知
Part Two
放眼當下,中國車企正以“技術+性價比”組合拳打破“低端標簽”。 J.D. Power調研顯示,當下有63%的歐洲用戶將“智能化水平”列為購車首要因素,高于品牌歷史因素。而比亞迪Atto 3在德國的智能化配置已超越同級大眾ID.4,而售價低15%,足見其擁有較高競爭力。
但值得一提的是,歐盟的“技術勒索”要求中企轉讓技術換取補貼,暴露其產業焦慮。對此,比亞迪的應對策略是,以開放合作換取信任。其與匈牙利供應商共建電池回收體系,承諾2030年實現工廠100%綠電供應15。這種“技術共享但不讓渡核心”的模式,既規避了“市場換技術”陷阱,又獲得當地政府支持。對此,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直言:“比亞迪帶來的是創新基因,而非簡單產能。”
03
未來圖景:中國車企的“歐洲方程式”
Part Three
比亞迪的案例揭示了中國新能源出海的三大趨勢,首先是產業鏈嵌套層面:其通過本地研發中心綁定高校資源,形成人才和技術“蓄水池”;而在政策對沖維度,比亞迪土耳其工廠利用關稅同盟、匈牙利基地輻射中東歐,構建“雙樞紐”產能網絡;文化融合領域:比亞迪啟用前斯特蘭蒂斯高管Maria Grazia Davino負責歐洲市場,以本土高管應對本土市場的模式,可有效化解“文化隔閡”。
在《一品汽車》看來,歐洲市場的終極競爭,將是“產業生態韌性”的比拼。比亞迪若能在2025-2030年窗口期完成“本土供應鏈替代率50%+研發專利本地化率30%”目標,或將重構歐洲汽車產業權力格局。正如管理學家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所言:“顛覆性創新者從不滿足替代現有產品,他們重塑整個價值網絡。”
比亞迪歐洲總部的設立,既是全球化里程碑,更是生存之戰。當歐盟試圖用關稅筑墻時,中國車企用產業鏈扎根回應;當西方質疑技術原創性時,中國企業用聯合研發證明開放共贏的可能。關于這場博弈的終局,《一品汽車》大膽推測,2030年的歐洲公路上,每三輛電動車中有一輛流著中國技術的血液,這不是威脅,而是產業進化論的必然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