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島史前文明探秘” 研學活動以國際博物館日為契機,打破傳統課堂邊界,以博物館文物、場景為教材,實現“行走的課堂”。通過知識講解、場景復原、圖文展覽、手工創作等沉浸式體驗,將長島獨特的史前文化以具象化形式呈現,讓海島群眾近距離觸摸遠古遺跡、感知文明脈絡,生動體現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主題。
童筆留記,海報簽到。陽光灑在為5·18國際博物館日定制的簽到海報上,孩子們眼眸閃爍著興奮與緊張,小手攥著彩筆,有序排隊。筆尖輕觸紙面,歪歪扭扭的名字躍然其上,他們將這份對知識殿堂的向往,深深鐫刻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
文博話古今,童影觀圖展。長島博物館老師按照長島史前文化發展序列,通過“滄海桑田”“農耕漁獵”“北莊文化”等8大部分,生動講述了史前長島先民的生產生活場景,展現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海島考古取得的成就。孩子們認真傾聽,積極踴躍。這場研學并非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一場融合“專業度”與“童趣感”的沉浸式文明探索。講解員以“時空導游”的角色,將文物背后的脈絡編織成孩子們能聽懂的“成長故事”,最終留痕于孩子們手中的研學手冊之上。
印刻文博之旅。長島博物館將知識脈絡轉化為可觸摸的“印記游戲”,讓研學手冊成為裝載記憶與成長的“時光寶盒”。當孩子們攥著蓋滿印章的手冊蹦跳著離場時,那些或清晰或歪斜的印記早已超越了打卡的意義——它們是知識的腳印,是探索的勛章,更是童年與歷史碰撞時,迸發的璀璨火花。
“長島史前文明探秘”研學活動,不僅是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生動實踐,更通過“文物+教育”的多元路徑,將長島史前文明從學術領域推向公共視野。從海報簽到的儀式感,到文物講解的知識浸潤,再到印章收集的趣味探索,每一環都讓人感受到文化傳承的溫度與力量,有助于提升公眾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認知,激發更多人關注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助力海島文化影響力提升,推動長島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通訊員 孫雯 鄭夢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