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蚩尤”,你腦海里可能會浮現(xiàn)出一個兇神惡煞的反派形象——那個被黃帝打敗的九黎部落首領(lǐng),那個與混亂和災(zāi)難掛鉤的傳說人物。
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其實只是黃帝給他貼上的一個貶義標(biāo)簽?他的真實身份,他的本名,其實藏在苗族古老的文獻(xiàn)里。
說到蚩尤,大家第一反應(yīng)可能就是“壞蛋”。在漢族的歷史記載里,他被塑造成一個窮兇極惡的家伙,動不動就帶著九黎部落跟黃帝對著干,還被說成是制造洪水的罪魁禍?zhǔn)?。黃帝呢,作為華夏文明的老祖宗,自然得給他安個響亮的“罪名”。
于是,“蚩尤”這個名字就這么誕生了。別看這倆字聽著挺霸氣,其實拆開來看,滿滿都是貶義?!膀俊痹诠艜r候的甲骨文里,畫的是蟲子咬腳趾頭,外加一堆多余的小爬蟲,意思差不多就是“蠢得跟蟲子似的”;“尤”呢,是手上一道橫杠,像個警告牌,帶著“災(zāi)禍來了”的不祥味道。
這倆字湊一塊兒,活脫脫就是把蚩尤貶成了一個又蠢又壞的象征??蛇@只是故事的一面,換個角度看,事情遠(yuǎn)沒這么簡單。
苗族的老祖宗們可不這么看。在他們的傳說和文獻(xiàn)里,蚩尤壓根兒不是什么惡棍,而是個值得敬仰的英雄。他的真名,叫“夷鼓”,原名叫“黎貪”,是炎帝姜黎的后人。這個名字在苗族方言里還有個尊稱——“祖公”,聽著就透著一股子親切和崇敬。
苗族人說,蚩尤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活躍在長江下游和黃河中游一帶,是南方九黎部落的大頭領(lǐng),手底下管著牛圖騰和鳥圖騰的氏族。如今的苗族,就是從九黎和三苗部落一點點演變過來的。
每年到了農(nóng)歷十月,苗族人都會搞一場盛大的祭祖活動,敲鑼打鼓地紀(jì)念這位“祖公”,祈求他保佑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在他們眼里,蚩尤不是什么禍害,而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
你可能會問,同一個人物,怎么在不同民族的嘴里差別這么大?這就得說到黃帝和蚩尤的那場大戰(zhàn)了。那可不是一場普通的打架,而是兩種文化、兩個世界的碰撞。
黃帝帶著中原部落,代表的是農(nóng)耕文明的未來;蚩尤領(lǐng)著九黎部落,靠的是南方那股子野性和創(chuàng)造力。據(jù)苗族古歌里唱的,蚩尤是個了不得的家伙,外號“兵主戰(zhàn)神”,不僅會打仗,還能搞發(fā)明。
他手下的九黎部落,武器盔甲樣樣齊全,據(jù)說還造出了“九曜神車”,能在天上飛來飛去,簡直就是古代版的“黑科技”??牲S帝也不是吃素的,他拉攏了一堆部落,靠著天時地利人和,最后硬是把蚩尤給壓了下去。
那場仗打得天昏地暗,傳說中還有神仙幫忙,蚩尤這邊想要雨水助陣,卻被天女給斷了后路,最后只能認(rèn)栽。
這場仗打完,蚩尤沒討到好下場。傳說他被黃帝砍了腦袋,還被說成是個“九頭蛇”,聽著就挺嚇人??赡慵?xì)想想,這不就是勝利者給失敗者潑臟水的套路嗎?黃帝贏了,蚩尤輸了,歷史自然就成了黃帝說了算。
蚩尤的名字被改成了“蚩尤”,功績被抹黑,形象被丑化,成了后世人口中的反派。可事情真就這么簡單嗎?要是蚩尤真的一無是處,他怎么能帶著九黎部落跟黃帝斗那么久?這里面藏著的,恐怕是另一種真相。
說到真相,咱們得回頭看看苗族的說法。在他們眼里,蚩尤不光是個能打的戰(zhàn)神,還是個有腦子的領(lǐng)袖。他是第一個搞出陶器的人,還摸索出了鑄鐵的技術(shù),把冶煉和農(nóng)耕往前推了一大步。這些東西,對中華文明的起步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說了吧?
可這些功勞,在漢族的書里卻很少提,蚩尤的名字反而跟“亂臣賊子”掛上了鉤。這讓我不禁想問一句:要是沒有蚩尤和他的九黎部落,中華文明會不會少點什么?他的那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也是咱們老祖宗智慧的一部分嗎?
再往深里挖,蚩尤的故事還不止于此。苗族古歌里唱道,他戰(zhàn)敗的原因是“失了龍心”,聽著挺玄乎,其實是種對命運的感慨。他的兒子格耶繼承了老爹的志向,帶著部落跟后來的華族、夏族接著干,可惜還是沒翻過身。
這段歷史,透著一股子悲壯,也藏著苗族人骨子里的倔強(qiáng)。他們把蚩尤當(dāng)成精神支柱,千百年來口口相傳,就是要告訴后人:咱們的祖先不是孬種,他是條漢子!
其實,蚩尤和黃帝的恩怨,歸根結(jié)底是文化的交鋒。黃帝贏了,帶著中原部落和九黎部落慢慢融到了一塊兒,中華文明才有了后來的模樣。有人說,蚩尤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他代表的是舊時代,擋不住農(nóng)耕文明的浪潮。
可我倒覺得,這話只說對了一半。蚩尤輸了仗,但他的血脈和文化沒斷根兒,今天的苗族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和黃帝,其實都是中華文明的奠基人,只不過一個被捧上了天,一個被踩到了地。
到了現(xiàn)在,蚩尤的名字在咱們的文化里還是挺有分量的。你看那些小說、電影、游戲里,他老是冒出來,時而是威風(fēng)凜凜的戰(zhàn)神,時而是讓人怕得要死的怪人。這說明啥?說明他的故事有嚼頭,能讓人記住。
在漢族這邊,他可能是反派,可在苗族那邊,他是頂梁柱。這種兩面性,不正好說明中華文明是個大熔爐嗎?黃帝、炎帝、蚩尤,都是咱們的老祖宗,他們仨的故事加一塊兒,才拼出了中華民族的根。
說到這兒,你可能也看出來了,蚩尤這人沒那么簡單。他不是壞人,也不是完人,就是個被歷史誤解的英雄。
他的真名“夷鼓”,在苗族的歌謠里閃著光,提醒咱們別光聽一面之詞。黃帝給他的那個“蚩尤”標(biāo)簽,不過是場戰(zhàn)爭的副產(chǎn)品,真要論起來,他的貢獻(xiàn)不比誰差。中華文明這么豐富,不就是因為有了這些不同的聲音嗎?
寫到這兒,我忍不住想多嘮幾句?,F(xiàn)在這年頭,大家都講多元文化,講包容,可回頭看看自己的歷史,咱們是不是也該給蚩尤正正名?
他不是個只會打仗的莽夫,而是個有血有肉的祖先。他的故事,不光是苗族的驕傲,也是咱們每個中國人的遺產(chǎn)。以后再提起“蚩尤”,別光想著反派,咱也想想他背后的那些事兒,那些被埋沒的真相。
說了這么多,你覺得蚩尤這號人物,在咱們的歷史里到底該咋定位?他被誤解了這么多年,是不是該給他翻翻案?你咋看他的故事,又能從中琢磨出點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