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新陽小學的排練室里,六年級的雨晴站在合唱隊前排,歌聲清亮如泉。兩年前,這個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還總低著頭縮在教室角落。如今,她成了合唱團的“小百靈”,連眼神都閃著光。“是音樂讓我變得自信起來。”她莞爾一笑。
呆鷹嶺鎮振興小學在美術課程中加入衍紙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在蒸湘區的鄉村校園里,這樣的蛻變并非個例。近年來,該區以“五育并舉”為綱,將美育作為破解鄉村教育短板的關鍵切口,讓剪紙、藍染、掐絲畫、合唱等藝術形式,成為滋養孩子心靈的“鄉土養分”。
破局:夯基壘臺 點亮鄉村美育之光
蒸湘區地處衡陽市中心,轄內有11所鄉村小學。這些鄉村學校大部分規模較小,曾長期面臨藝術資源短缺的困境。
盡管全區財政壓力不小,蒸湘區仍將教育投入列為優先項。在各方的支持下,學校的舞蹈教室、美術教室煥然一新,梓木小學的舞蹈室、呆鷹嶺鎮新陽小學的掐絲畫工作室、雨母山鎮東陽小學的音樂禮堂等也得以建成。
雨母山鎮梓木小學舞蹈室內,孩子們正在練習舞蹈動作。
以美育人,不止課堂。依托蒸湘區奇石文化博物館、藝術家部落、閏竹藝術院、衡州博物館等本地藝術場館,建立古建筑、傳統村落、傳統民居文化傳承等美育實踐基地,“校企聯動”極大拓寬了鄉村學校藝術實踐活動場地。
硬件改善了,如何讓美育“活”起來?2020年底,蒸湘區按照衡陽市委宣傳部的統籌安排,啟動“‘藝術童伴’——留守兒童關愛工程”,促進文明單位、城區學校對鄉村學校進行結對幫扶。這一工程,為每所鄉村小學投入了不少于3萬元的幫扶資金,并計劃每學期開展藝術送教、走訪慰問等活動不少于6次。
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聯合長江商學院深圳校友來到雨母山鎮中心學校開展“美好鄉村藝術共創營·衡陽行”活動。
除了政府主導,蒸湘區還敞開校門,邀請社會公益組織和企業家參與鄉村美育工作。
在“2023感動深圳——深圳關愛行動20周年關愛盛典”晚會上,蒸湘區“鄉村合伙人”、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在接受主持人白巖松的采訪時,展示了一幅來自湖南衡陽一所山村小學孩子創作的石頭畫。
“鄉村不是美育的洼地,而是高地。”陳湘波對蒸湘區鄉村學校的美育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在他的推動下,全國第一塊“陳湘波美育空間”落戶雨母山中心校;他還舉辦了美好鄉村藝術共創營·觀深圳活動,數十名鄉村教師到深圳進行交流學習。
如今,蒸湘區的鄉村校園里,美育不再是“奢侈品”。下課鈴響,竹靈小學的孩子們沖向畫架寫生,東陽小學的合唱團開始排練新曲目,新陽小學的掐絲琺瑯畫教室里,孩子們埋著頭,用金絲細線勾勒出花鳥圖案……“讓每個孩子都能觸碰藝術”,正從愿景變成現實。
賦能:育師強教 鍛造美育生力軍
發展鄉村美育,根本在于教師。如何讓鄉村學校擁有一支高質量的美育教師隊伍,是蒸湘區教育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是許多鄉村學校校長在推動學校美育建設時面臨的難題。
集團化辦學是破局的關鍵。2023年,蒸湘區以3所名優學校為主導,成立了3個教育集團,推動縣域內“美育共同體”的形成,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動。
在解決鄉村學校藝術師資匱乏問題的同時,蒸湘教育人還在思考,如何促進年輕藝術教師更快地成長?
蒸湘區美育教師參加“美好鄉村藝術共創營·觀深圳”活動。
為此,蒸湘區教育局啟動了“四個一批”計劃:邀請專家名師、公益組織、藝術機構,免費培訓一批教師;選拔一批教師,前往長沙、深圳等地參與交流活動;組織教研活動和教學競賽,提升一批教師的專業水平;面向社會聘請一批優秀人才,豐富教師團隊。
“四個一批”計劃顯著改善了師資短缺的問題,為美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持續動能。
同時,各鄉村學校也積極行動,努力解決學校美育師資不足,成長較慢等問題。例如,與公益培訓組織合作,培養一批兼職美育教師。雨母山鎮梓木小學的語文老師彭美玲就是一位優秀的兼職美育教師。
作為“80后”,彭美玲總感慨自己求學時沒有太多機會接觸美育,她不希望現在的學生有這樣的遺憾。為此,她加入了學校組織的藝術班,學習器樂知識,還自費去進修,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學生送去更好的音樂教育。
梓木小學組織師生開展插花體驗活動。
如今,彭美玲兼任學校口風琴社團的授課教師,她的課堂深受學生喜愛。“這些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我希望教他們吹奏更多的樂器,以此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提升他們的藝術審美水平。”彭美玲說,自己會盡全力為孩子們提供更加優質的音樂教育資源。
“一幅掐絲琺瑯畫要花費兩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學生長時間面對同一幅作品會有疲憊感,但看到成品時眼里全是光。”近日,新陽小學美術老師肖怡馨輕聲說著,手中鑷子輕挑金絲。
新陽小學美術老師肖怡馨正在指導學生制作掐絲琺瑯畫。
2024年,她接過了前兩任美術教師的接力棒,用“老帶新”模式延續非遺技藝的傳承。每周三、周五下午,老學員和新學員圍坐一桌,指尖傳遞的不僅是金絲,更是耐心與專注力。
五年級的張琦敏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初學時,她對著復雜紋樣直撓頭:“精細的地方總怕做壞。”肖老師便讓她從臨摹簡單畫稿開始,逐步嘗試掐絲、上色。如今,她已是社團中進步最快的學員。
而六年級的張鈺敏,曾是坐不住的“小刺頭”。初次接觸掐絲畫時,她撅著嘴嘟囔:“這么細的活,我可不行!”肖怡馨靈機一動,先讓她練習制作杯墊、書簽等小物件。當張鈺敏捧著自己設計的掐絲杯墊時,眼里第一次有了專注的光。“現在她做完掐絲筆筒還會追著問:‘老師,我做得好看嗎?’”肖怡馨笑道。
綻放:以美潤心 見證成長蝶變
中平小學學生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
近日,在中平小學的剪紙教室里,四年級的諾伊正伏案剪一幅“立體中國結”。2019年的一場車禍讓她失去了右小腿,治療期間,她無法佩戴假肢行走,母親總是弓著身子背著她一級級攀上教室。來到剪紙興趣班后,她從未落下一節課。“剪紙時,我感覺非常有成就感。”諾伊抿嘴一笑,手中的剪刀未停,紙屑如雪片般落下。
與她同在剪紙興趣班的同學凌軒,則將思念刻進了剪紙。這個父親常年在外打工的男孩,總在作品中融入“全”“金”字紋樣——“金”是媽媽名字里的字,去年媽媽生日,他在剪紙課上為媽媽精心準備剪紙作品當作生日禮物。“全”則表達了他對團圓的渴望,“我希望全家人都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教室另一角,四年級的許彥歆正被同學們團團圍住。只見她手指翻飛,剪刀在紅紙上輕盈游走,不到十分鐘,一幅紋樣繁復的團花剪紙便躍然眼前。“看!這次的圖案像雪花!”她揚起頭,眼睛亮晶晶的。
不遠處的新陽小學,相似的蛻變正在發生。
新陽小學“陽光”合唱團的成立,曾讓校長忐忑:一群零基礎的孩子能唱出什么名堂?但音樂專職教師陳銘君堅信,“音樂能替孩子們將說不出口的情感表達出來”。
五年級學生小萱的轉變印證了這一點——從最初的囁嚅跟唱,到如今大聲歌唱時挺直的脊背,這個曾內向、害羞的姑娘,在合唱團的訓練中,逐漸找到了自信和勇氣。如今,小萱已經成為合唱團中的佼佼者,多次在比賽中擔任領唱。
經過孩子們的努力,新陽小學“陽光”合唱團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他們多次參加市、區級的合唱比賽和演出,并取得佳績。而比榮譽更珍貴的,是那些怯生生的目光逐漸變得灼灼發亮。
多次赴深圳參觀學習后,竹靈小學教師盛思思開設了“童詩配畫”課程。不久,她發現這群父母外出務工的孩子們有了顯著變化——調皮的孩子不再逃學,淘氣的孩子減少了違紀,當師生們去戶外采風時,田野里總回蕩著歡聲笑語。趣味十足的詩歌課程為孩子們提供了珍貴的情感表達渠道。
“我們不是在培養詩人,而是在播種感受美好的能力。”盛思思道出教學初衷。當思念因病去世的爺爺時,銀熙樂會寫下:“夜很黑,我一點兒也不怕。天空中有一顆最亮的星星,在為我照亮。”當老師帶著孩子們在美好的春日里去油菜花田寫生時,王露露寫下:“太陽溫柔地微笑,看著我和同學們坐成一排……”
孩子們寫詩的過程也是觀察、表達,甚至構建自我的過程。五彩斑斕的畫面和真情流露的文字創作讓鄉村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加豐盈。
雨母山鎮東陽小學的童聲合唱團、群益小學的黏土畫,呆鷹嶺鎮振興小學的衍紙美術、梓木小學的插花與書法……目前,蒸湘區各個鄉村小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教育如同一束光,指引著孩子們探索藝術世界,讓他們在色彩、旋律、節奏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出圈:特色紛呈 共繪美育百花譜
去年教師節,一場特別的演出震動了蒸湘區教育圈——作品通過舞蹈和服裝展示,將剪紙和藍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孩子們身著藍染的漢服,撐著藍染的紙傘,在曼妙的音樂中翩翩起舞;而當表演者身穿3米多長大紅剪紙衣服“鳳袍”在舞臺亮相時,節目達到了高潮,現場掌聲雷動。
這場“紅藍遺韻”展演讓許多孩子發現:美,從來不是城市的專利。
西站路小學學生表演戲曲節目。
“清早起來什么鏡子照?梳一個油頭什么花兒香……”西站路小學的戲曲教室里,五年級的張婧可踮起腳尖,指尖輕捻作蘭花狀。兩年前,舞蹈老師教的一段京劇《賣水》選段,讓她迷上了戲曲。如今,她已是校戲曲社團的“小臺柱”,每逢演出總被推至C位。
這所“戲曲特色校”的美育之路,藏著副校長李小雁的執著。1996年,她從戲曲班畢業,兜兜轉轉29年,最終將戲曲種回校園。“農村娃學戲難,但戲曲里的忠孝仁義,正是他們需要的根。”
音樂老師張入今的課堂,總充滿笑聲。2019年入職以來,她帶著零基礎的孩子“玩”戲曲,鼓勵孩子們從簡單的一兩句開始學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她常舉著手機錄下學生的即興表演,“瞧,這眼神多靈!”由她精心設計的黃梅戲《打豬草》一課,也榮獲第三屆湖南省小學戲曲課堂教學競賽三等獎。
衡鋼小學美育成果展示。
造型別致的花瓶上,人物、花鳥彩繪栩栩如生,憨態可掬的彌勒佛像,生動逼真的表情讓人驚嘆……近日,走進衡鋼小學陶藝教室,記者被眼前形態各異的陶器吸引了,這些作品制作精細,形態逼真,讓人挪不開眼。
2002年,社團負責人劉章群偶然翻開一本陶瓷圖冊,從此踏上拜師學藝之路。從湖南界牌釉下五彩瓷大師凌文武門下出師后,她帶著對陶藝的癡迷走進校園。
衡鋼小學學生正在上陶藝課。
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與熱情。他們在揉泥時感受泥土的質感,在塑形時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課堂氣氛活躍。
目前,劉章群的學生已能獨立完成煉泥、拉坯、上釉、燒制等全套工序。“看著泥巴在孩子手里活過來,比得獎更欣慰。”
石頭在鄉村隨處可見,竹靈小學因地制宜開設“石頭畫”特色課程,學生創作的《紅心向黨》《雨母荷香》《大美雨母》等系列石頭畫,雖然“土味”十足,但也給孩子帶來強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今,蒸湘區的每一所鄉村小學,都開設了1至2門校本藝術特色課程。幾年來,這片土地上的美育實踐愈發豐盈,孩子們的世界里,有云彩、花朵、鳥叫、蟲鳴,還有動人的音符、豐富的顏色。
一場《太平女兒鼓》表演展現了鄉村孩子們的活力與自信。
從怯懦到自信,從沉默到歌唱,從笨拙到精巧,美育的微光正照亮孩子們的童年。當教育不再囿于課本,當藝術化作春泥,滋養稚嫩的新芽,那些曾被光芒撫過的靈魂,早已學會在風雨中吟詩,在裂縫里生花。(王新鳳 劉躍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