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喜歡去外婆家,因為外婆家的庭院內(nèi)有一個小菜園,菜園里的果蔬都是我的好玩伴。菜園里總有一叢紫蘇,夏天被蚊子咬了,外婆隨手揉碎葉子給我涂上,涼絲絲的止癢;燉魚時扔進幾片紫蘇,腥氣瞬間化作香氣。如今每次聞到它的味道,就像回到那個蟬鳴悠長的午后——原來草木的芬芳,才是最好的時光機。
前日驚訝地發(fā)現(xiàn):陽臺上的花盆里長出了幾棵紫蘇的小苗,仔細一瞧,竟然是我喜愛的那種也叫做茴茴蘇的花葉紫蘇,那一抹靚麗的紫色,在雨水的潤澤下,油油的,亮亮的,煞是可愛!早春時節(jié)曾經(jīng)在花盆里撒下一些紫蘇種子,不期然中,它竟給了我莫大的驚喜!
有人問:紫蘇——是草藥還是野菜?答曰:紫蘇既是藥食同源的草本植物,也是風味獨特的野菜。在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它被用作解表散寒的藥材;而在餐桌上,它又是增香提味的佳品。可以說,紫蘇完美融合了“醫(yī)”與“食”的智慧,是大自然賜予的寶藏。
它的葉子:寬卵形或圓形,邊緣鋸齒狀,葉面皺褶明顯,觸感略粗糙。
它的莖稈:直立四棱形,分枝多,幼嫩時柔軟,老后木質(zhì)化。
它的顏色:葉片正反兩面均為深紫色或紫紅色,艷麗如晚霞。
它的花穗:夏季開淡紫色小花,成串垂下,玲瓏可愛。
它的性味:辛溫,歸肺、脾經(jīng),能散寒解表、行氣和胃。
它的傳統(tǒng)應(yīng)用:治風寒感冒,與生姜、紅糖煮水(古方“紫蘇飲”)。母親曾經(jīng)教會我用剛煮開冒著熱氣的紫蘇湯熏走感冒風寒。
它能解魚蟹毒,吃海鮮時搭配紫蘇葉,可去腥防腐。
它的原產(chǎn)地:中國長江流域及東南亞,2000多年前《爾雅》已有記載。它的適應(yīng)性極強,房前屋后、花盆陽臺均可栽種,播種后1個月就能采摘,是“懶人園藝”的首選。
紫蘇的葉片有獨特的辛香,類似薄荷與肉桂的混合,初嘗微苦,回味甘涼。
最經(jīng)典的吃法就是紫蘇炒田螺(去腥增香,夜宵攤的靈魂)。
也有紫蘇燜鴨(祛除膻味,湯汁馥郁)。
還有涼拌紫蘇(嫩葉切絲拌豆腐,清爽開胃)。
近有創(chuàng)意飲品:紫蘇葉+檸檬+蜂蜜,泡成消暑特飲。
在我們這一帶,煮紫蘇湯制作霉醬豆又是一絕:
秋冬季節(jié)制作霉醬豆,把切碎的紅辣椒和生姜米拌好的霉醬豆裝進罐子里伏兩天,再倒入煮開了晾涼的紫蘇湯,霉醬豆便有了獨特的鮮味,而且這樣制作的霉醬豆罐子表面就不會生白?了,放久了也不會壞。每當我制作霉醬豆時,都會想方設(shè)法去尋找散發(fā)著香味的紫蘇桿。
我對紫蘇的喜愛,源于小時候喜愛吃魚。左鄰右舍不管誰家煮魚時,都要順便摘幾片紫蘇葉放進魚湯里煮一下。不管是煮魚還是炒田螺,如果不放點紫蘇葉,那魚或者田螺便失去了靈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