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批判性思考,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都會覺得“批判”屬于貶義詞。
事實上,根據英國學者理查德·保羅的定義,批判性思考指的是對“思考的再思考”。
也就是說,批判性思考“批判”的是每一個觀點或結論背后的思考過程,即相應結論是否是通過縝密、系統的思考得出來的。
批判性思考本身不是去判定你的觀點、想法正確與否,它在乎的是你的思考過程是否縝密,你的思考過程的質量優劣。它最常見且重要的用途有兩個:
第一,捍衛自己的信念;
第二,對自己最初的信念加以評估和修正。
當然,批判性思考也并非全能。一旦結論或觀點是圍繞感受、猜想、推測,批判性思考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因為在上述的場景之中,結論或者觀點涉及的是個人偏好和主觀感受,或是直覺,沒有明確的思考過程。
比如,張三說:“我覺得我讀過最好的書,就是《小時代》。”這完全屬于個人偏好,我們就不能對張三的這個觀點進行批判。
再比如,1904年,法國數學家亨利·龐加萊提出了一個拓撲學的猜想:任何一個單連通的,閉的三維流形一定同胚于一個三維的球面。后來,這個猜想被推廣至三維以上空間,被稱為“高維龐加萊猜想”。
▲法國數學家亨利·龐加萊
而在佩雷爾曼沒有解決之前,這就是個猜想,也就是說它可能是對的,我們不能去批判。但通過嚴謹的論證過程,成為“定理”之后,我們便可以進行“批判”。
理查德·保羅還對批判性思考做了區分——弱勢批判性思考和強勢批判性思考。
弱勢批判是為了“懟翻”所有反對自己的人,堅決抵制和駁倒那些不同的觀點和論證,將反對者駁得啞口無言、乖乖認輸,以此作為批判性思考的最終目標。至于自己的觀點是否接近真理和美德,不重要,也就毀掉了批判性思考隱含的人性化和進步性的特征。
相反,強勢批判性思考要求我們對所有的主張都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不僅“懟天、懟地、懟空氣”,還要和自己的觀點“抬杠”。
▌如何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是為了提升思考質量,讓思考變得更加系統完整,將信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此,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思考過程的三大要素——論題,論證,結論。
◎論題,即引發你思考的問題或者分歧;
常見的論題有兩種:事實判斷和價值主張。
事實判斷:是對一個客觀現象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進行描述,關心的是“是什么”;
價值主張:是對思想和行為的好壞、對錯,甚至是倫理責任等的評判,關心的是“應該是什么”。
之所以先要找論題,就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會提及論題,而是直接給出結論或觀點,我們可能都不會反思一下,就輕易地聽取意見或者表達觀點。比如,某位大佬認為“996是一種福報”,這就是一個結論。
但回到背后的論題,我們應該探討的是“996對企業和員工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任何觀點,我們一定要回到論題,找到論題本身是在探討什么,是事實判斷,還是價值主張,或者兩者都有。然后,再去看對方的結論有沒有跑偏,是不是在回答他自己或我們提出的論題。通過尋找、明確主題,能夠幫我們培養專注力,不會被表象迷惑,直擊本質。
◎結論,即你希望他人接受的觀點或想法;也即“你的觀點是什么”。
首先,結論的成立,往往和論證無法分離。如果沒有任何論證過程,就輕易地給出一個觀點或者想法,我們就只能說這是一個“孤立”判斷,是無法被大眾所接受的。
比如說,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或者學校會彼此“爭論”(argument):誰的爸爸更厲害。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爭論很“好笑”,因為他們的論證過程很單純。
A:我爸爸比你爸爸厲害。B:我爸爸比你爸爸更厲害。A:我爸爸比你爸爸厲害100倍。B:我爸爸比你爸爸厲害1000倍。
如此反復,但是孩子的觀點都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幾乎沒有論證或事實、數據支撐。也就是說,沒有論證,一切結論都是紙糊的老虎,一戳就破。
其次,要注意是否存在偷換結論。
比如,戀愛中的人會對對方說:“我每天為你做這做那,我那么辛苦,你慚愧嗎?”
但是,上述例子就犯了偷換結論的錯誤:不管其中一方列出了多少事實,只能說明自己付出了很多,但不代表對方付出得少。而且感情之中的付出,也可能不完全是“物理事實上”的付出。永遠要記住,結論是終點。
◎論證,就是從論題走向結論的驗證過程。
完整的思考需要結合這三者,保持一致,缺一不可。
而論證最為復雜,從邏輯學的角度來看,論證包含著利用一系列前提推出相應的結論。
所以,論證涉及到兩部分內容:一是前提,二是前提與結論的邏輯關系。
所以,論證過程的合理性在于:一是前提的有效性,二是前提推出結論的推理過程的有效性。
前提有時候很好找,比如“依據”“參照”“由于”等提示詞都是在告訴我們,前提是什么。當然,最典型的還是三段論(演繹法):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比如著名的“蘇格拉底三段論”: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
首先,對于前提的有效性,最常見的幾點判斷方式如下:
信息來源可靠性如何?是否與個人經驗沖突?是否與背景知識沖突?
比如,水滸傳里的故事:“魯智深倒拔垂楊柳”。B站上有一位UP主通過近似計算得出,如果魯智深真的做得到,那么他單手可以輸出27萬牛頓的力,可以舉起2只大象。也就是說“如果典韋可以逐虎過澗,那么,魯智深肯定能逐霸王龍過澗”。
雖然是小說演繹,但畢竟不是科幻小說,真實世界應該是沒有人能夠做到的,這就違背了背景常識。
再者,對于論證的有效性,有兩方面考量:
其一,是推理手法與結論確定程度是不是匹配;
其二,是推理過程有沒有發生跳躍。
最后,還有一個小點要注意,如果彼此都認可事實,然后再去試圖說明為什么會是這樣,這是解釋,不是論證。解釋和論證很容易被混淆,因為論證要基于暫未認同。
▌批判思考的敵人
當然,哪怕掌握了批判性思考的方法,我們依然會受到某些不可控因素的局限,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知識面、思維方式、非理性因素。
第一,知識面。
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加深,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掌握所有的知識領域。知識面的局限往往會讓我們在面對新問題的時候,不知所措。
你不懂經濟學,你就不知道為什么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你不懂量子物理,就不明白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當下,知識面局限主要表現為兩種:時代和格局。
時代方面,比如當今90后、00后沒有經歷過物資匱乏的時代,就很難理解為什么父母喜歡囤東西,家里很多舊的物品,哪怕不用,都舍不得丟掉。
這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父母,甚至更老的長輩,經歷了20世紀早期的物質匱乏。所以,如果跳出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再去思考父母愛囤舊物品的習慣,往往就不會覺得他們“不可理喻”了。
也就是說,很多事情,如果我們只是用當下的知識和信息去做判斷,而沒有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去看待,很多結論都是一葉障目。
再者,格局局限在當下也很明顯,很多人根本看不到世界的其他維度,個人邊界太小。
比如,有個段子這么說:一個乞丐說自己如果成了皇帝,討飯都用金碗。還有,網絡爽文寫道:“霸道總裁給公交卡充值500萬。”其實乞丐和網絡寫手都只是在同一個維度層面,最可怕的就是劉慈欣在《三體》所說的“降維打擊”。
同時,格局往往很難培養,不像知識,通過看書讀報就能獲取的,往往需要經歷不同格局的事件,才會讓一個人真正破除格局的限制,獲得另一個格局的認知。對此,批判性思考能做的就是讓你認識到你缺乏那種格局,及時彌補。
第二,思維方式。
當下流行的一種思維方式是“海綿式思維”——類似于海綿被放到水中,充分吸收水分。海綿式思維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具有以下兩個優點:
第一,面對越來越復雜的世界,我們吸收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利于增進我們對萬事萬物的了解,而這些知識將來可能會為你展開更復雜的思考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海綿式思維”本質上是在做信息收集、整理的工作,這意味著不需要我們絞盡腦汁地冥思苦想。
然而,它的缺點顯而易見:只是單純地吸收知識和信息,而不加以評判。
比如,信息的效度和信度如何?觀點究竟是業內共識,還是一家之言?支持觀點背后的數據獲取渠道或者真實性又如何?如此,就會出現泥沙俱下,導致一個人出現“所見(知)即真理”的想法。
如查理·芒格所言:對拿錘子的人來說,看什么都像是釘子。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愚蠢的。
相反,面對各種信息和知識,我們需要的是掌握主動權,需要更“精準”的思維方式,這時,我們就需要“淘金式思維”。
淘金式思維就像披沙揀金一樣,在信息的獲取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追問與反思,通過甄別,篩選出相對真實、可信的信息,之后,再細致論證,得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以讀書為例,海綿式思維的讀者通常逐字逐句地細讀,盡量記住自己所讀的內容,會記住作者的論證過程,但并不對它作評估。而淘金式思維要求讀者問自己一系列既定的問題,以找出最佳的決策或信念。
此外,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固定型思維”——聰明才智是天生的,無法通過后天培養。也對我們的思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經常“悲傷逆流成河”,久而久之便會放棄思考,只做能力范圍內的事情,忽視所有負面評價,逃避挑戰。
相反,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敢于挑戰,不斷質疑,進而不斷提升自己。
▲查理·芒格
第三,非理性。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當中提到“快思考”和“慢思考”。
快思考包括直覺思維的不同形式,例如專家式和啟發式,也包括感覺和記憶等所有無意識的大腦活動。
慢思考則是一種更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的思考形式。
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一個觀點時,更傾向于啟動“快思考”,于是很多時候我們的主觀意識是不會去質疑并且認為自己是錯的,當然也不會去較真對方的觀點錯誤與否,特別當對方是專家、學者等權威人士。
此外,我們還會有很多認知謬誤,最為常見的有:自我中心、光環效應、自利性偏差、錨定效應等。
這些認知謬誤如果無法通過“慢思考”去控制,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之中就會陷入盲目。
如布魯克·諾埃爾·摩爾在《批判性思維》里說:“人們樂于接受別人接受的觀點,而不是停下來思考是否有理由支持該觀點。”
因此,只有強迫自己批判性地看待當初的一切,我們才能保證自己不會變得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
如今,各式各樣的信息充斥在我們身邊,真假虛實,人們往往難以分辨。而做一個保持清醒,拒絕隨波逐流的人,則更為難得。
這不但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能力。有些人能從裹挾一切的信息逆流中保持自我,往往是因為他們具備常人所不具備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批判性思考,正是人們在面對陌生領域和信息時,做出有效、正確判斷的“神器”。而想要真正的去進行批判性思考,則先要掌握它的底層邏輯,即——幾乎人人都知道,但卻少有人get到點的強力思維工具——批判性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