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全世界所有基督教宗派,無論天主教、東正教,還是所有新教的正統教派,都在紀念1700年前那場偉大的會議——尼西亞大公會議。
325年,相當于中國的東晉初年。在君士坦丁大帝的主持下,地中海沿岸所有最杰出的神學家、300多位主教齊聚尼西亞。經過激烈的爭論,他們簽署《尼西亞信經》,宣布“基督(的位格)受生非受造,強調圣子與圣父(神性)永恒同等”,并詛咒亞流主義為異端。
這是基督教第一次合法、公開地統一行動,也成為基督教2000年歷史的樞紐性事件:它為“神人二性”、“三位一體”的教義,以及幾十年后新舊約全書的成型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這場大會的余波,也為后來的政治、哲學爭端埋下伏筆。
眾所周知,羅馬衰亡了,基督教卻作為西方的中流砥柱,支撐起西方的哲學、科學、法律,乃至生活習俗的方方面面……
1700年來,無論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還是今天的華人基督教,都是這場會議的后代。無論是經院哲學、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還是科學革命,還是基督教來華,所有現代思想都是這一場會議的衍生物。
而伊斯蘭、猶太教等異教徒,以及所有自稱“唯獨圣jing”的異端教派,因為拒絕尼西亞大會的教義成果,至今沒有真正融入基督教和西方文明。
因此,“不理解基督教,就不可能理解西方思想,也就不能真正理解現代文明”,這絕不是夸張,而是歷史事實。不理解基督教,我們甚至不可能理解現代的烏托邦主義,以及西學東漸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