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 虎說天下
當美國試圖以 90 天緩沖期為新一輪打壓鋪路時,金燦榮教授的分析直指要害:美國很可能是想利用90天的時間,加快儲備一些物資同時找個替代,待國內民眾不滿情緒好些時,發起新一輪更加兇猛的攻擊
表面上看,所謂的關稅調整 "善意" 背后,實則是為了完成兩項緊急戰略準備:其一是緊急囤積稀土等戰略物資。美國國防部報告顯示,其軍工體系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超過 70%,F-35 隱身戰機每架需消耗 417 公斤稀土,"戰斧" 巡航導彈單枚耗用 1.2 公斤稀土,而這些關鍵材料的加工提純高度依賴中國技術。若禁運持續,美軍裝備生產將在 18 個月內陷入停滯,因此美國試圖通過 90 天窗口期,利用盟友體系在全球搶購稀土以緩解供應鏈危機。
其二是尋找替代來源與重建產業鏈。美國政府計劃投入 35 億美元啟動 "稀土獨立計劃",試圖在澳大利亞、蒙古等國建立替代供應基地,但現實困境在于:蒙古雖有 3100 萬噸稀土儲量,卻缺乏開采加工技術;越南 2200 萬噸稀土多為低端輕稀土,無法滿足高端軍工需求;澳大利亞現有產能僅為中國的 1/20,且精煉技術依賴中國專利。更嚴峻的是,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即便不計環保審批,其本土重建一座稀土礦需 15-20 年,精煉產能恢復需 29 年以上 —— 這意味著美國的 "去中國化" 計劃遠水解不了近渴。
這種 "囤貨 + 拖延" 的策略并非首次使用,2018 年貿易戰期間,美國就曾以 "談判" 為煙幕彈爭取時間,最終對中國加征 2500 億美元關稅,歷史教訓警示我們對美國的戰略欺騙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中國稀土的戰略威懾力,源于其在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替代的雙重壟斷地位。從產量看,中國供應全球 60% 的稀土原礦,中重稀土產能占比高達 98%,而這類被稱為 "戰爭稀土" 的資源,是制造導彈制導系統、隱身戰機涂層、核潛艇電機的核心材料。
美軍每艘 "弗吉尼亞" 級核潛艇需消耗 4.8 噸稀土,其中 90% 依賴中國加工。從技術看,美國唯一的稀土礦 —— 芒廷帕斯礦開采的礦石必須運至中國江西提純,因為美國缺乏稀土分離、金屬冶煉等關鍵技術,即便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的馬來西亞工廠,其核心分離技術仍來自中國專利授權。這種 "礦在美國,加工在中國" 的格局,構成了中國對全球稀土產業鏈的 "技術護城河"。當中國對釤、釓、鋱等 7 種中重稀土實施出口許可制,并啟動打擊走私專項行動(2025 年前 4 個月查獲 80 億元走私案,同比增長 300%),美國立刻陷入 "正規渠道卡死、走私風險激增" 的困境,其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警告,F-35 生產線可能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停產,每周損失達 2.3 億美元。
面對美國的戰略算計,中國正以 "禁運 + 掛鉤 + 產業鏈縱深" 的組合拳破局。在管制層面,中國建立稀土出口溯源機制,要求企業提交 "最終用戶承諾函" 并通過區塊鏈全程追蹤,同時與俄羅斯、南非等國建立 "資源安全聯盟",切斷美國通過第三方轉口的可能。
在金融層面,將稀土與黃金掛鉤的戰略堪稱神來之筆:中國稀土集團已與 17 國簽署人民幣結算協議,2025 年一季度人民幣結算占比達 42%,同時計劃發行 "稀土主權債券",以資源為抵押吸引國際資本,此舉不僅穩定了稀土價格,更構建了繞開美元的新型融資渠道,直接沖擊美國的金融霸權根基。
美國的 90 天緩沖期,本質是其國內政治矛盾的 "止痛貼",但中國的反制早已超越短期博弈,將稀土禁運納入《中國制造 2025》的長期戰略布局。從緬甸到巴西的海外稀土權益產能建設(2024 年已達 8 萬噸),到稀土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度綁定,中國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規則優勢。
90 天的倒計時不是終點,而是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制高點上,書寫科技強國新篇章的起點。
更多精彩資訊分享公眾號:明公讀書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