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網約車前不久,福州發生一起網約車司機在營運過程中猝死的事件,再次將網約車司機的職業保障話題暴露在大眾視野中。
近幾年,時不時就會有網約車司機在正常營運過程中突然猝死的悲劇發生,背后是超負荷工作下的不堪現實。
當下的網約車行業,正面臨著運價不斷下降和司機數量不斷增加的雙重困境。很多司機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加大工作時長,以期多接幾單。
雖然拼命工作可能會讓收入有所增加,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健康透支。更讓人悲哀的是,即便倒在工作崗位上,網約車司機也很難得到平臺的賠償,更多是責任甩鍋。
不過,近日上海市一起關于網約車司機猝死案的判決,為這個群體的人生安全保障,帶來了一絲希望。
司機郭某接單送達乘客后昏迷身亡,法醫鑒定為心臟病突發所致。平臺稱與司機僅為“信息服務關系”,保險公司則以“司機自身疾病非承保范圍”拒賠。
雖然二者相互推諉,但法院認定,平臺作為承運人需對司機工作期間的安全負責。盡管司機死于自身疾病,但平臺通過派單規則、收益分配、獎懲制度等對司機形成實質性管理,符合“承運人”定義。
而保險合同明確約定,平臺對司乘人員的賠償責任由保險公司承擔,與司機死因無關。
最終,法院判決保險公司全額賠付猝死師傅的相關賠償。
法官指出,平臺不能以“信息服務”之名規避用工責任。當前網約車、外賣等新業態普遍存在勞動關系模糊問題,勞動者一旦發生意外,維權困難。此案判決明確:平臺需通過合規保險分散風險,不得以格式條款逃避義務。
那么,對于廣大網約車司機而言,該如何自保呢?
首先,確認平臺是否投保責任險,并留存接單記錄、保險合同等證據;其次,避免超負荷工作,突發疾病風險下及時報備平臺;還有,若遇拒賠,可依據《保險法》直接向法院起訴。
可以說,該案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權提供重要參考,也警示網約車平臺,利用合同漏洞逃避法律責任的行為,不僅缺乏道德人文關懷,同樣也不受法律待見。
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