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天一本好書籍
分享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位探險家他誤入一座古老的城堡迷宮里面,可是他手中的火把只能照亮腳下三步的距離。
他看著迷宮的每一條路徑,他開始一遍遍嘗試不同的路徑,但是卻總在繞回原點。
直到某一個瞬間,他突然停下腳步,抬頭望向了夜空——后來他發現,真正的出口并不在地面的岔路上,而在頭頂那片被忽視的星空。
而那位探險家最終爬上迷宮的高墻,發現出口近在頭頂。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很多人常常被困在思維的迷宮里,被眼前的“火把”所局限了,很多人卻忘了抬頭去看看更廣闊的視角。
而那些真正的高手,他們早已看透了認知突圍的三個暗門。
01
暗門一:突破“自我設限”的隱形高墻
分享一個故事:
在美國1880年,一個名叫海倫·凱勒的小女孩她出生了,但好景不長沒過幾年,她因一場高燒失去了視力和聽力。
而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孩子早已經被判定為“無法接受教育”的孩子,甚至被家人放棄。
然而,她的老師安妮·蘇利文卻用了一種近乎“瘋狂”的方式去教育她——她讓海倫去觸摸水流,同時在她手心拼寫“W-A-T-E-R”。
起初,海倫她只是重復去模仿動作,但她完全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
直到某一天,她突然意識到,這些手指的劃動,竟然對應著“水”這個概念。
那一刻,她的認知世界被徹底打開了。
后來,她不僅僅是學會了閱讀和寫作,她甚至成為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聾盲人。
后來她也寫下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的傳世之作。
在認知陷阱里面:我們如何被“預設”困住?
海倫的故事為什么那么震撼,那是因為她打破了“殘疾就等于無能”的這個設定。
而現實中,我們又何嘗不是被類似的“預設”所限制?
“很多人覺得不擅長數學,所以就學不會編程。”
“很多人覺得性格內向,就不適合做銷售。”
“很多人覺得都這個年紀了,轉行已經太晚了。”
可有沒有想過,我們產生這一些想法,其實在本質上,就已經在用我們過去的經歷去定義未來的可能了。
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一句話:“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
如果我們從未去質疑過這一些“預設”,又怎么可能會,知道自己真正的邊界在哪里?
破局的關鍵:用“實驗思維”去替代“預設結論”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一些真正的高手,他們往往不會先給自己下定義,而是先嘗試,然后再判斷。
他們不會說“我不行”,而是問自己“如果我試一試呢?”
他們也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認定自己“我做不到”,而是會去想“這次什么地方可以改進?”
而“真正限制我們的,從不是外界的高墻,而是內心默認的‘到此為止’。”
02
暗門二:打破“慣性思維”的溫水陷阱
分享一個故事:
在1835年,年輕的查爾斯·達爾文他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島時,他原本的認知框架是“物種是固定不變的”——而這也是當時科學界的主流觀點。
然而,當他仔細觀察島上的雀鳥時,發現它們的喙形狀各異,有的適合啄食種子,有的適合捕食昆蟲。
如果達爾文固守“物種不變論”,他可能會忽略這些差異,認為這只是“偶然變異”。
但正是因為他敢于質疑慣性思維,最終他才提出了進化論,徹底改變了人類對生命起源的理解。
我們慣性思維的表現:用舊地圖導航新大陸
我們的大腦喜歡走捷徑了,也喜歡依賴過去的經驗去做判斷。
這原本是人類進化帶來的優勢,但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里面,卻有可能成為認知的牢籠。
經驗依賴:“覺得以前都是這么做這么過來的,所以現在也得這樣子。”
從眾心理:“大家都這么認為的,那肯定就是對的。”
線性思維:“A導致B,所以永遠A導致B。”
這讓我想起來了,愛因斯坦曾說的一句話:“瘋狂就是重復做同一件事,卻期待不同結果。”
如果我們一直用,同樣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又怎么可能會得到新的答案?
破局路徑:逆向思考與跨界嫁接
逆向思考:主動去質疑默認的答案。
就比如:“如果失敗比成功更有價值,那會怎么樣?”(其實失敗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更深的反思)
“如果‘努力’不是我們成功的唯一因素,那什么才是?”(思考,選擇、時機、認知)
跨界嫁接:把A領域的邏輯遷移到B領域
用“生態學”去解釋商業競爭(我們都知道,適者生存,但卻不知道“適”的標準在變)
用“游戲化思維”去解決學習動力的問題(大腦的即時反饋、和對的目標拆解)
我們要知道“認知的牢籠它從不鎖門,只是我們太多人習慣了去蜷縮在熟悉的角落了。”
03
暗門三:構建“底層認知”的根系網絡
在網上看過一個實驗:
20世紀60年代中,曾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心理學家讓兩組人去記憶相同的單詞列表。
第一組采用傳統的“死記硬背”模式,而第二組則被要求為每個單詞去編一個故事。
結果發現,第二組的記憶效果遠超第一組。
最后這個實驗揭示了一個關鍵認知規律:孤立的信息容易被我們遺忘,而彼此關聯的知識才能形成長期記憶。
突圍者的“星空法則”
記得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中寫道:“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才會破曉。”
而往往認知突圍的真諦,不是我們拼命尋找更多的“火把”。
而是要學會像那位冒險家一樣抬頭看星空,去跳出“埋頭趕路”的焦慮中,用更清醒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思維模式。
其實從今天起,不妨試試做自己的“認知偵探”:
哪些信念是別人灌輸的?
哪些“不可能”只是自我設限的?
哪些“常識”其實值得去重新思考?
有時候,真正的認知自由,就始于對默認答案的質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