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吃飯、大便干、舌苔厚,這些脾胃問題困擾著很多家長。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吃的東西雜了,孩子積食的情況也越來越常見。
其實調理脾胃不需要貴重藥材,廚房里常見的食材就能解決問題。
今天,邀請到兒科專家許雙虹教授,給大家分享用1個廚房常見的食材調理孩子脾胃。
雞胗里那層金黃色的薄膜叫雞內金,性甘平,消積滯,健脾胃,治小兒疳積、食積不消,是中醫常用的助消化藥材。
老一輩人都知道雞吃砂石全靠這個部位消化,可見它的消化能力有多強。
在給孩子調理脾胃時,一般不會單開一味葯,雞內金搭配幾味常見藥材,就能組成適合孩子的調理方子。
分享一組基礎方:雞內金、焦山楂、焦麥芽、茯苓、陳皮、甘草
這個方子兼顧三個調理重點:
01、化解積食
雞內金主攻各種食物淤堵,焦山楂專消肉食積滯,焦麥芽化解米面食積。三味合用能處理孩子常見的積食類型。
02、恢復運化
茯苓幫助排出體內多余水分,陳皮理順脾胃氣機。這兩味藥能改善積食引發的腹脹、沒胃口。
03、調和脾胃
甘草調和藥性,防止消食藥材損傷孩子嬌嫩的脾胃。對于經常積食的孩子,可以加太子參增強體質。
真實門診案例分享:
門診有位5歲男孩,來的時候小臉發黃、鼻梁處有明顯的青筋。家長說他特別愛吃炸雞腿和奶油蛋糕,每到飯點就喊肚子脹不想吃飯。
最讓家長頭疼的是孩子經常3天才排一次大便,拉出來的糞便又干又硬,晚上睡覺還總是翻來覆去磨牙。
檢查發現他舌苔白厚,手指按肚子能摸到硬塊,屬于典型脾虛食積。在基礎方上加白術增強脾胃動力,萊菔子幫助疏通腸道。
服藥第三天孩子就開始放臭屁,第五天排出很多酸臭的宿便。第七天復診時,舌苔變薄了,早飯主動要喝小米粥了。
調理兩個月后,孩子排便正常,臉色紅潤了許多,整個人看著都精神了。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積食分不同類型,有的伴隨咳嗽痰多,有的容易口臭便秘,具體用藥需要根據癥狀調整,建議找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不要私自用方。
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調理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