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陳賡是個什么將?芝麻醬。
這不是段子,是他親兒子當著幾位老元帥的面說出來的。
人家問得正經:“你爸是啥將?”小陳知非不帶猶豫地來了一句:“芝麻醬。”屋里全是穿過槍林彈雨的老軍人,硬是被這句話笑得前仰后合。
可誰都知道,這不是孩子胡說八道,是他爸自己教的。
但你要真信陳賡是“芝麻醬”,那你就真被他那句玩笑糊弄了。
1955年,授銜那年,陳賡排在十位大將之一。
這個軍銜不是靠編故事編出來的,是從槍口下搶出來的,是從一條條命里攢出來的。
得從頭說起。
他早年是黃埔出來的,第一期學生。
那時候黃埔軍校剛建,蔣介石是校長,周恩來是政治部主任。
陳賡當時年輕,腦子快,手也快,是那種干事不要命的人,在軍校里就出了名。
可他最早發光不是在戰場上,是在地下。1927年“四一二”,國民黨那邊翻臉比翻書快,共產黨人一個個被抓被殺。
陳賡沒躲,反而往黨最需要人的地方沖。
他干的是特科工作,說白了就是搞情報、搞保衛,敵人盯著他,槍口都對著他。
他不是沒機會走,也不是沒人勸,他自己那句“跟黨走”,說出口就沒回頭。
說到底,這人心里有根弦,繃得緊。
那時候他成了上海地下黨的骨干,但這活干得危險,也孤獨。
妻子王根英,那可不是普通人,是他夜校的學生,后來成了他最親的人。
她也沒退,和他一樣上了戰場,只不過她的戰場在后方、在群眾中。
淞滬會戰那會兒,她組織婦女支前、送物資,最后被敵人抓了,死在了獄中,尸骨無存。
陳賡那邊在外打仗,連兒子陳知非的消息都斷了。
孩子小,沒人管,舅舅帶著他東躲西藏,最后靠著親戚才保住了命。
那個年代,家不是家,人不是人,孩子見不到父親,連母親的死訊都是別人告訴的。
一晃到了抗戰快結束那幾年,陳賡終于找到了兒子。
那年陳知非十幾歲,已經不是個小娃了。
見到父親那一刻,他沒哭,但心里早就翻江倒海。
他一直以為自己是沒人要的孩子,結果父親還活著,還在打仗,還在找他。
這場重逢沒幾個人知道,但對他們父子來說,是一場遲到太久的團聚。
后來,陳賡把兒子送去念書,學工科。
他說,“別光想著當兵,國家要建設。”他自己也沒閑著,那幾年他在黨校進修,也在思考怎么打仗能少死人,怎么指揮能更精準。
他不是那種只知道沖鋒的將軍,他是動腦子的,講策略的。
有一次,陳知非問他,“爸,你到底是啥將啊?”陳賡正吃飯,筷子一指桌上的芝麻醬,“我啊,芝麻醬。”
你說這算什么回答?可這就是陳賡。
他不拿軍銜當回事,覺得打仗是職責,不是勛章。
等到授銜那年,幾位元帥來家里,問小陳,“你爸是啥將?”小孩不含糊,“芝麻醬。”老帥們一聽,樂了。
他們知道,這不是不尊重,這是陳賡骨子里的那種幽默和淡定。
可你要真以為他沒本事,那就錯了。
他打仗有一套,特別會帶兵。
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他帶的部隊沖在前頭,打得狠,也打得準。
他不亂殺人,也不亂指揮。
他懂人命值錢,懂每一場仗都不能白打。
他還救過蔣介石。
不夸張,東征那會兒,蔣介石差點被敵人包圍,是陳賡救了他一命。
但后來蔣介石搞反革命,陳賡轉身就跟黨走,心里沒一絲猶豫。
救命是一碼事,信仰是一碼事。
這些年,他吃了不少苦。
從上海地下到延安,從抗戰到解放,每一步都不是輕松走來的。
可他說得輕巧,“打仗嘛,就得有人去。”他從來不說自己苦,也不把功勞掛嘴上。
陳知非說,他小時候不太理解父親,總覺得父親不喜歡他。
后來才知道,父親不是不愛,是沒時間愛。
他把所有時間都給了國家,給了戰場。
陳賡去世那年,沒留下什么遺產,兵也不是他的,地也不是他的。
他留下的,是一段段戰斗記錄,是一封封寫給兒子的信,是一句“芝麻醬”,一句讓人笑,卻又讓人心酸的話。
他這一生沒怎么享過福,但活得痛快。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他不是那種會說漂亮話的人,也不會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
可真要說一句實話,他是那種你把命交給他也放心的人。
參考資料:
《陳賡傳》,中央文獻出版社
《共和國將帥授銜全記錄》,解放軍出版社
《黨史資料選編》第三十輯,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