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初夏時節,萬物崢嶸。天空湛藍如洗,陽光透過稠密的樹葉灑落下來,成了點點金色的光斑。
“摩托書記”侯博文。
走進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擺所鎮長高村,在廣場旁的一個雨棚下,停放著一輛雅馬哈牌子的紅色摩托車,格外顯眼。這是長高村駐村第一書記侯博文的親密“搭檔”,更是他駐村幫扶的流動“辦公室”,村民親切地稱他為“摩托書記”。
在長高村,經常會看到侯博文騎著他的摩托車的身影,來回往返于各個村組之間,他幾乎每周騎摩托車行駛120多公里。近兩年來,里程近4萬公里。
從“傳媒人”到“幫扶人”
侯博文是長順縣融媒體中心一名記者,2023年6月,被選派到擺所鎮長高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此開啟了他與摩托車相伴的駐村之路,與長高村干部群眾一起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2023年至2024年,在長順縣駐村干部年度考核中,侯博文連續獲得“優秀”等次。
侯博文為村民解決問題。
鄉村工作千頭萬緒,侯博文深知自己的短板。初到長高村,面對的是陌生的農村環境和復雜的基層工作。為了盡快摸清村情,熟悉每一戶村民的情況,每天清晨,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驅散山間的霧氣,侯博文的摩托車轟鳴聲便打破了鄉村的寧靜。
他騎著摩托車走村串戶,穿梭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從這個村民組到那個村民組,遇到道路狹窄、坑洼難行的地方,就推著車前進,褲腳和鞋子常常沾滿泥土,但他從不抱怨。
同時,他把當地干部和老駐村干部當作老師,虛心學習工作方法,利用休息時間鉆研鄉村振興政策,將政策要點整理成便于村民理解的“土話”,并把田間地頭、農家院壩當成他的“課堂”。
“2023年6月份,侯書記開始來我們長高村,他做事特別踏實、認真,對老百姓特別關心,很親和,常去走訪和幫助老百姓,也經常和我們一起到田間地頭開展工作。”長高村村支書王舜民說。
侯博文為村民解決問題。
侯博文是個熱心腸的人,團結同事,樂于助人。在駐村工作中,他總會幫助新駐村隊員迅速理清工作思路,適應基層環境,讓他們盡快投入到駐村工作中來。或有的隊員遇到解決不了的事情,他便幫忙出主意、想辦法,及時給予幫助解決。
“侯書記是個很好的人,很有責任心,跟群眾很合得來,想到他一個外鄉人在本地可能不太好開展工作,但當群眾看到侯書記真心為他們好,為他們辦實事,大家都很感動。”談及眼中的侯博文,長高村駐村隊員何雪梅如是說。
“后來重新調整網格,我包保侯書記以前的網格,為了讓我盡快熟悉網格工作,他開著摩托車帶著我一戶一戶地走訪。侯書記是個好榜樣,我覺得當駐村干部應該像他一樣為群眾辦實事,去得到群眾的認可。”何雪梅繼續說道。
從“外來人”到“熱心人”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侯博文是長高村的一名“外來人”,但在群眾心中,他是一個負責的第一書記,一個靠譜的第一書記。
侯博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關心關愛困難群眾,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63歲的劉清仲家有5口人,兩個兒子在浙江務工,一個孫子在長順縣營盤中心校就讀。2024年2月,他的妻子楊貴鳳身患大病,在貴陽住院花費了85014元,做完手術后,目前已經痊愈。2024年12月,劉清仲又因腦梗到長順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總花費12400元,通過治療現在已康復并恢復了勞動力。
長順縣擺所鎮長高村俯瞰圖。
侯博文得知情況后,及時跟村里磋商,把劉清仲家納入防止返貧監測戶。并多次騎著摩托車往返于村里和鎮里之間,積極為劉清仲家申請臨時救助,經過不懈努力,成功為他家辦理了臨時救助。2024年,劉清仲家獲得臨時救助5000元、兩癌救助10000元,解了燃眉之急。
“真的太感謝侯書記了,經常開摩托來我家幫助收集資料,幫忙申請救助,他對我們真的很關心。”劉清仲滿懷感激,言語里無不是對侯博文的謝意。
說起侯博文的好,長高村張家溝組李國勇也感觸頗深,尤其在2024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繳納上,讓李國勇印象最深。
李國勇家有5口人,2024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繳納標準為每人380元,因是脫貧戶,享受到了政策補助,每人只需繳納300元,共計繳納1500元。
當時已是醫保繳納的關鍵時間節點,時間緊、任務重,鎮里對每個村的任務完成情況盯得緊、抓得牢。然而,要立馬繳納一大筆錢,這讓李國勇犯了愁。于是,李國勇找到侯博文,說明了自己的難處。
“侯書記,現在讓我交合醫,我沒錢,怎么辦?”李國勇說。
“不成問題,我幫你墊著,你有了再給我。”侯博文安撫著李國勇說。
就這樣,侯博文掏出自己的腰包,幫助李國勇墊交了1500元,至今仍然讓李國勇記憶猶新。
“侯書記來我們村已經快兩年了,在我們群眾心里,他確實是一個好書記,處處為老百姓著想,時時為老百姓著想,什么事情他都是想在我們的前面,做事真的很周到。”李國勇說。
從“門外人”到“新農人”
5月13日,早上,天氣晴好,正是油菜收割的好時節。
侯博文在田間地頭開展工作。
“今天我們去大田寨幫群眾收一下油菜,大家準備下。”侯博文一邊給駐村隊員分發鐮刀一邊說道。
隨后,他說了一些注意事項,便從摩托車龍頭上拿起頭盔,戴在頭上,系上安全卡扣,騎著摩托奔赴油菜地。
“今年我們種植的是商品油菜,種了1000畝,產值在110萬左右。”侯博文說。
侯博文是個閑不住的人,剛組織駐村隊員幫助群眾收好油菜不久,就騎著摩托車來到長高村缽苗育秧基地,察看秧苗長勢。微風中,綠油油的秧苗隨風搖擺,豐收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
今年,長高村發展缽苗育苗30畝,可移栽水稻1500畝,預計可年產優質水稻750噸,農民可實現產值225萬元。
“我們村主要產業是稻油輪作,現在是油菜收割的關鍵期。油菜收好后,就開始翻犁打田,缽苗秧苗還有十多天就可以移栽。”看著長高村的稻油輪作和缽苗育秧產業發展越來越好,侯博文心里面特別高興,他希望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收入也越來越多。
在駐村前,侯博文是一個農業“門外漢”;駐村后,他認真向群眾學習種植知識、農業技術,變成了一名“新農人”。
侯博文在田間地頭開展工作。
秧苗什么時候育苗?什么時候移栽?機播、機種、機收有哪些優勢?病蟲害的管理、商品油菜和制種油菜的區別……說起這些,侯博文頭頭是道。“以前我哪里懂這些,都是向群眾學習,他們是我的老師。”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駐村以來,侯博文立足長高村資源優勢,以“稻油輪作”為主導產業。積極爭取政策支持,積極探索多形式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通過“縣級公司+村級合作社+大戶”的方式,吸納本地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技術能人等群體加入村級運營,為長高村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2024年,長高村在土地翻犁方面,合作社實現收入14.56萬元;集中作業費用達31.89余萬元。2025年,建成千畝“稻油輪作”示范區,并逐步推進全流程機械化種植水平,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都說腳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淀多少真情。在侯博文的認知里,多干實事,多干好事,多干有益于群眾、讓群眾滿意的事,這不是一句空話。近兩年來,他交出了一份漂亮的駐村答卷,付出和努力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贊揚。
在駐村的700多個日子里,他的摩托車不僅是他工作的工具,更見證了他與村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如今,他的摩托車即將“衰老”。
回顧這兩年駐村時光,侯博文感慨萬千:“從記者到第一書記,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初心。看著長高村一天天美起來、富起來,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義。”(圖/文 龍再剛、冉夢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