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層三下鄉 鄉村振興再賦能
在齊魯大地,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暫別城市的喧囂,毅然奔赴鄉村與大山深處,忙碌在田間地頭,心系千家萬戶,為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帶領百姓增收致富, 從脫貧攻堅的決勝戰場踏上鄉村振興的時代征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而又光榮的名字——“駐村第一書記”。
張榮圣,東明縣陸圈鎮于屯村的駐村第一書記,正是這群 “鄉村筑夢人” 中的杰出代表。1974年7月出生于沂蒙老區一個偏遠的小山村, 2002年從部隊轉業到山東省住建廳外聯站工作,正高級工程師,2021年6月被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他駐村一年以來,時刻牢記第一書記“抓黨建 促鄉村振興”的光榮使命, 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澆灌民生,成為了村里的主心骨和村民的貼心人。
躬身調研謀新篇,繪就發展“新藍圖”
張榮圣出生于農村,成長于農村,艱苦的成長環境鑄就了他堅韌的品格與深厚的鄉土情懷,即便身在省城,心中始終牽掛著鄉村的發展。自山東2012年開始選派第一書記以來,張榮圣先后三次主動請纓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這是他第三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也是第二次來到東明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對于張榮圣來說并不陌生,應該說是有著豐富工作經驗,輕車熟路,但現實未必如此。
于屯村是黨建引領鄉村示范村,也是遠近聞明的“狀元村”。 說起村莊發展,從無到有固然困難,錦上添花更是難上加難。張榮圣前兩次擔任的是貧困村第一書記,主要任務是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這一次駐村的主要任務是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任務和環境的轉變讓他再次面臨挑戰,如何助力一個示范村“錦上添花”是擺在張榮圣面前的重大課題。面對嶄新的工作環境,張榮圣一點也不發怵,“不會就學,不懂就問”是張榮圣駐村期間的口頭禪。在到鎮政府報到的當天下午,還沒正式上崗呢,他就按耐不住急迫的心情,便徒步 12 公里深入村莊,提前感知這片土地的脈搏。
正式上任之后,摒棄 “新官上任三把火” 的急躁,秉持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的理念,開啟 “沉浸式” 調研,他牢記“五必問、五必訪”的工作要求,頻繁穿梭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對全村進行360度全方位“掃描”。他找到村里的老干部、老黨員了解制約村莊發展的問題,他找到村里的“能人”、“致富能手”探討村民致富的路子,他與村兩委班子共商強村富民之策,他來到田間地頭同村民一起干農活,在街頭巷尾與村民拉家常,經過一個月的走訪調研,基本摸清了村情民意,制訂了《于屯行政村2024-2025年幫扶規劃》,大家都覺得這個從省里來的“官”平易近人,接地氣,好打交道,一下子拉近了同村民的距離,贏得了村民對他的信任和尊重,為下一步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黨建領航強根基,激活振興“紅色引擎”
鄉村要振興,黨建須先行。三次駐村經歷使張榮圣清醒的認識到,黨建引領始終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在他的主導下,于屯村嚴格落實 “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制度,通過常態化、規范化的組織生活,錘煉黨員黨性,強化隊伍凝聚力。為拓寬視野他帶領村兩委干部和黨員代表遠赴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城關鎮南街村考察學習,對標先進找差距,尋求強村富民的路子。
張榮圣大膽創新黨建模式,把創建支部黨建品牌作為提升支部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成功打造了“真情為民 用心服務” 黨建品牌。通過設立黨員示范崗、開展志愿服務、搭建黨群連心橋等舉措,將黨建工作與為民服務深度融合,讓黨旗在鄉村振興一線高高飄揚,為村莊發展注入強勁的 “紅色動能”,2025年3月14日,于屯村被列入“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擬命名公示名單。
創新治理聚民心,架起黨群“連心橋”
如何傾聽群眾心聲、凝聚發展合力?張榮圣想出了妙招,利用夜晚群眾茶余飯后的閑暇時光,鎮黨委組織委員、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代表、入黨積極分子、村民代表等圍坐在一起,讓老黨員當主角,嘮家常、說真話、談問題,請老黨員為村莊發展建言獻策,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在對話中尋求共鳴,在回應中解決問題,共商于屯村發展之計,這就是張榮圣創新會議形式組織開展的“圍爐夜話”活動。整個活動沒有官話、套話,大家暢所欲言,拉近了黨群距離,圍出了感情,圍出了團結,圍出了發展,圍出了穩定,用一場場冒熱氣、接地氣的“圍爐夜話”,架起了黨群之間的“連心橋”。
急難險重顯擔當,守護村民“生命線”
去年7月份,東明縣遭遇突發強對流天氣,出現持續性降雨引發洪澇災害,造成大面積農田被淹,處于拔節期的玉米危在旦夕。張榮圣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冒雨察看災情,看到浸泡在水中的莊稼,他心急如焚。為解決田間積水問題,張榮圣又一次把把支委會開到了田間地頭,現場勘查、現場決策、現場部署。立即啟動防汛應急預案,組織機械清淤疏浚、開挖臨時排水溝、設置警示標志…… 經過 10 個小時的連續奮戰,1200 余米溝渠恢復暢通,農田積水順利排出,最大程度降低群眾損失。這場 “與時間賽跑” 的搶險戰,不僅檢驗了村黨支部的應急能力,更讓村民看到了黨員干部的責任與擔當。村黨支部牛志波說,這次百年一遇的雨情,給村里工作帶來嚴峻考驗,也檢驗了黨支部處置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能力,以實際行動樹立了第一書記和村兩委干部的良好形象。
文化浸潤暖人心,點亮鄉村“幸福燈”
張榮圣在走訪期間發現,村民的文化生活較為單調,很少組織團體的娛樂活動,村民娛樂主要以打撲克和自發的跳廣場舞為主。春節前夕,為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張榮圣同村兩委以“悠悠赤子心 濃濃家鄉情”為主題,舉辦了于屯村首屆迎新春聯歡會,整個活動由張榮圣親自編導,還編寫了三句半《夸夸咱們新農村》與村兩委同臺演出,借助“小舞臺”展現“大文明”, 全力營造歡樂祥和、幸福美滿、文明進步的濃厚節日氛圍,不斷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張榮圣視村里的老人為親人,在“九九重陽節”到來之際,舉辦了“孝親敬老餃子宴”活動,讓村里的老人度過一個溫馨、幸福、歡樂的重陽節。75歲的牛大爺告訴記者,“餃子宴”不單純是吃餃子,更重要的是把大家的心凝聚到了一起,在村里營造了“尊老、敬老、愛老”良好村風民風,吃頓餃子也許不是啥大事,但暖人心,尤其暖了老人的心,讓那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們也安心。
環境蝶變煥新顏,繪就宜居“新畫卷”
為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張榮圣帶領村兩委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開展村莊綜合治理,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維修改造橋涵3座,安裝太陽能路燈156盞,維修鋪設瀝清路面胡同3條,聯系供電部門為新建27眼機井通了電,協調栽種綠化苗木1200余株,協調有關部門新建生產路750米,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讓鄉村變得更加美麗宜居、和諧幸福。
產業振興后勁足,乘勢而上聚動能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是增強農村內生發展動力的源泉。駐村以來,張榮圣多次率領村兩委成員奔赴各地,深入學習借鑒先進村莊在產業發展方面的成熟經驗與成功模式,學習中草藥、菌類及林果類種植技術,只為探尋契合本村發展的產業良方。2024 年,借助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已建成560 平米的高標準加工車間,2025年,將按照 “組團幫片區,示范帶全域”的工作思路,計劃投入100萬元用于統籌建設高標準車間,待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元。下一步,張榮圣將帶領村兩委要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利用綠寶珠農業園的資源優勢,穩步推動土地流轉工作,改善種植結構,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讓更多村民從產業發展中受益,實現強村富民的美好愿景。
張榮圣高度關注民生,經常關心特困戶、重病困難黨員、殘疾人等困難弱勢群體,每逢重大節日,進家送去米面糧油等慰問品,使他們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和溫暖。同時,還廣泛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宣傳活動,引導村民轉變觀念,樹立文明新風,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已逐步深入人心,切實減輕群眾了負擔,群眾拍手叫好。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采訪快要結束的時候,幾位村民跑過來找我為張榮圣書記表功,說到:“俺村來了張書記真是有福了,給俺村建了橋修了路,還組織了“村晚”,他接地氣,沒架子,經常跟我們拉家常,感謝黨給俺村派來了這么好的書記”。張榮圣是第一書記群體的一個縮影,一批又一批的駐村第一書記,從城市來到鄉村,舍小家顧大家,無私奉獻,只為心底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大家共同的心愿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正如張榮圣在日記中寫到,“既然來當第一書記,就要對得起這個稱謂,腳下沾上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最開心的還是看著村民們的生活一天天富起來,村子美起來?!?/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