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的時候說過這樣一番話:“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定的英雄標準實在太高了,以至于只有他和劉備符合標準,劉備“聞雷失箸”后,曹操可能會誤以為天下英雄只剩他自己了。
曹操是奸雄也好,梟雄也罷,在漢末亂世,能與他并爭天下的英雄確實不多,與漢末同樣群雄并起的,還有隋朝末年,我們細看《舊唐書》、《新唐書》以及《資治通鑒》,就會發現隋唐英雄系列小說還是寫保守了——當時可不僅僅是十八家反王三十六路煙塵。
青史留名的割據稱王稱霸者按列傳順序,先后有李密、王世充、竇建德、薛舉、薛仁杲、 李軌、劉武周、高開道、劉黑闥、徐圓朗、蕭銑、杜伏威、輔公祏、王雄誕、沈法興、李子通、朱粲、梁師都、劉季真、李子和,如果再加上宇文化及,反王數量怎么也得有三十來個。
這三十來個反王除了互相滅殺的,基本都被李唐收拾掉了,所以討論他們誰是英雄的意義不大,李密頂多也就能跟袁紹劃個等號:“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李密屬于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他建號稱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很多不祥之兆,這在《新唐書·列傳第九》中有明確記載:“密建號登壇,疾風鼓其衣,幾仆;及即位,狐鳴于旁,惡之。及將敗,鞏數有回風發于地,激砂礫上屬天,白日為晦;屯營群鼠相銜尾西北度洛,經月不絕。”
李密喪盡瓦崗軍,降唐復叛被殺的時候,也只有三十七歲,史書中也沒有他子嗣的記載,可能是他多年顛沛流離期間根本就沒顧上娶妻生子,降唐后李淵把表妹嫁給他,卻又被他殺了。
李密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被他嘲笑為“老生常談”的魏征成了大唐名相,差點被他手下砍死的李勣成了大唐頂級名將,就連他看不上眼的劉黑闥,也成了差點打遍唐軍無敵手的最強反王,而劉黑闥唯一打不過的大唐名將,就是在瓦崗軍沒有任何爵位的內馬軍驃騎秦瓊。
很多人都認為秦瓊在瓦崗軍的地位很高,那顯然是一個誤解,事實上秦瓊在瓦崗軍只是內馬軍四驃騎統領之一,手下只有兩千騎兵,地位遠不及其他幾人:李密接收翟讓“讓給”自立為魏公(王)時,封翟讓為司徒、東郡公(后來又把翟讓殺了),裴仁基為上柱國、河東郡公,裴行儼為上柱國、絳郡公,單雄信為左武候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候大將軍,房彥藻為左長史,邴元真為右長史,楊得方為左司馬,鄭德韜為右司馬,這些人都比秦瓊程咬金羅士信地位高,劉黑闥只是一個“裨將”,王君廓也很不受待見。
李密在隋文帝楊堅開皇年間就襲爵蒲山公,并憑借父(李寬,隋朝上柱國、蒲山郡公)蔭任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自然是像“四世三公”的袁紹一樣眼高于頂,而不能像劉備曹操那樣慧眼識英雄。
李密肉眼凡胎不識英雄,讀者諸君慧眼如炬,一定會在史料中找到真正的瓦崗英雄,為了便于大家品評,咱們先列出曾在瓦崗為將且在史書中有記載的十人名單:徐世勣、單雄信、裴行儼、秦瓊、程咬金、羅士信、王君廓、王伯當、劉黑闥、張亮(凌煙閣功臣第十六)。
出身于瓦崗或曾在瓦崗軍為將的當然不止這十個人,牛進達、吳黑闥、賈閏甫等人,在史書中也留下了名字。
大家不太熟悉的,或者史書記載不多的,咱們可以忽略不計,只用排除法來看看這十位瓦崗名將,有幾位能算半個英雄?
之所以說“半個英雄”,那是按曹操的標準來衡量的,曹操說的英雄,必須是一方諸侯或一代梟雄,所謂的蜀漢五虎大將、曹魏五子良將、江表十二虎臣,都不會被曹操認為是可與自己并爭天下的英雄。
用排除法來評比,首先要去掉的就是王君廓,因為他“素險薄,多翻覆”,根本就不像小說寫的那樣有關二爺的忠義之風。張亮以告密起家,又因為被人告發而以謀反罪名被誅,自然也算不得英雄。
瓦崗群雄只能算是虎而不能用龍的標準來衡量,所以我們只能把能大能小,能升能隱,胸懷大志,腹有良謀的瓦崗名將稱為英雄,用曹操的標準衡量成半個英雄,并不能用“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來過高要求他們。
審時度勢,智勇雙全,這樣的名將,在瓦崗軍中并不少,但是裴元慶的裴行儼顯然只是有勇無謀——秦瓊程咬金吳黑闥牛進達陣前投唐,找到了濟世安民之主,而裴行儼卻留在王世充軍中,準備尋找機會重立皇泰主越往楊桐,結果事機不密,被王世充滿滿抄斬。
當時只要有一點頭腦,就會發現“隋室不可復興,王氏不可卒除”,而且楊桐本非命世之主,裴家父子就是出掉了王世充,楊桐依然只能當傀儡,只不過是換了一伙提線人而已。
裴行儼不能審時度勢,最后身死族滅,這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如果他跟秦瓊做出同樣的抉擇,在唐朝的官爵,絕對不會比秦瓊低。
王君廓、裴行儼在曹操眼里算不得半個英雄,徐世勣、單雄信算幾分英雄,史書中也有不同說法:徐、單二人都是翟讓的起起家班底,李密殺害翟讓的時候,徐世勣被砍傷脖子,單雄信跪地求饒,后來徐世勣表現得對李密“忠心耿耿(筆者總認為那是作秀)”,單雄信則在王世充襲擊瓦崗軍是率部投降,并當了王世充的“大將軍”,還差點在洛陽擊殺秦王李世民。
單雄信在小說中是“南七北六十三省總瓢把子”,在史書中卻得到了“輕于去就”的四字差評,這四個字不用筆者解釋,大家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李勣是大唐名將,甚至可以說是名帥,但他是不是英雄,那可就難說了,起碼他在投唐之后被竇建德俘虜又投降,雖然找機會帶兵逃回,但卻把父親丟在了敵營——真不知道已經賜姓封公的“李世勣”為什么要把父親帶到前線。
徐世勣頗有馬超之風,劉黑闥卻有些田橫的義氣,他在竇建德被殺后,迅速收攏舊部展開復仇行動,先用后打敗打死了很多大唐名將,羅藝、李世勣都是他手下敗將,薛萬鈞薛萬徹被他生擒后“截發驅之”,只不過因為“瓦崗故友”羅士信也是死在劉黑闥刀下,所以在演義小說中,劉黑闥也算不得英雄。
劉黑闥在小說中是反面角色,但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話,他做得并不比秦瓊程咬金差。
數英雄,論成敗,古今誰能說明白?生在隋末唐初,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站在徐世勣、單雄信、劉黑闥的立場來看,他們的做法似乎也無可厚非,于是最后的問題就只能留給大家了:咱們今天說的十位瓦崗名將,哪幾位按曹操的標準能算半個英雄?王伯當和秦瓊,誰才是瓦崗第一義氣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