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年度《彩虹歐洲地圖》(Rainbow Europe Map)報告發布,對歐洲49個國家在性少數群體權利保障方面的法律、政策與社會狀況進行了綜合評估。報告顯示,羅馬尼亞在各項指標上評分持續下滑,首次在歐盟成員國中跌至墊底位置,取代了長期排名末位的波蘭,成為歐洲聯盟中對LGBTQ+群體最不友善的國家。
報告指出,羅馬尼亞評分的驟降,主要原因在于當局對性少數權利的持續打壓。近年來,羅馬尼亞地方當局多次阻撓Pride游行和公共性別平權活動的正常舉行,理由通常是“社會安全”或“未成年人保護”。
在法律層面,羅馬尼亞對同性伴侶仍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法律承認,既無民事結合制度,也不承認國外登記的同性婚姻。此外,跨性別者在申請法律性別變更時仍面臨極高門檻,通常需完成全面性別重置手術才有可能被批準,非二元性別身份則完全不被法律接受。至今,羅馬尼亞也未出臺禁止“性取向轉化治療”的相關法律,使得這種廣受國際批評的“治療”在境內依然合法存在。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此前多年墊底的波蘭因選舉更迭后政策語調出現微幅轉向,其在LGBTQ+權益評分中從15%小幅上升至17.5%,雖依舊位列歐盟倒數第二,但首次不是最后一名。盡管如此,波蘭尚未采取實質性立法行動,學校教育和媒體輿論中依舊存在大量歧視性言論。
ILGA-Europe執行主任艾芙琳·保默(Evelyne Paradis)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正目睹一種危險的趨勢——一些當權者以保護傳統家庭或兒童為由,試圖系統性地限制LGBTQ+群體的公共可見性與法律承認。這不是中立政策,而是一種結構性的排斥。”
羅馬尼亞的情況也反映出東歐國家在性少數權益議題上的廣泛保守化傾向。盡管歐盟層面早在2000年代初便確立反歧視法律框架,但實際執行在成員國之間差異巨大,特別是在家庭法、教育權與言論自由等領域,個別國家存在“合規不足甚至倒退”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羅馬尼亞自2007年加入歐盟以來,盡管在腐敗治理與經濟改革方面接受過多次歐盟層面的政治壓力,但在性少數議題上歐盟一直采取較為謹慎的態度。ILGA-Europe和其他國際組織呼吁歐盟委員會應加強對成員國在基本權利方面的監督,必要時應將歧視性政策納入對歐盟撥款資格的考量標準之中。
隨著歐洲各國陸續進入選舉季,性少數權益再度成為公共輿論和政治操作的焦點。分析人士指出,保守派政黨在部分國家借此議題鞏固基本盤,而支持平權的聲音則需面對社會結構性保守與宗教影響的雙重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