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德振
在我朋友圈中,我發現有兩種類型的人活得特別自在、瀟灑、幸福;一種是凡事“看得開”的人,不糾結事情本身的難與易、矛與盾、大與小、緊與慢,而且眼界開闊,洞若觀火,明察秋毫,不疾不徐,讓時間去“過濾”問題和矛盾,“厘清”復雜的頭緒;另一種是碰到事情和問題“想得開”的人,用自己的主觀心態、明晰心智,愉悅心情去調和、糅合外界的復雜問題或棘手事情,從而化被動為主動,捋順事情,最終讓復雜問題或棘手事情自動被“稀釋”、“融化”,以致自動降級或逃逸于無形,從而達到不受外界干擾、不影響自己生活幸福安寧的目的。這兩種類型的人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收放自如,他們都是生活的智者和高人,讓人欽佩。
我們知道,在人生的長河中,每個人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境、窘境。面對這些境況,兩種不同的態度所展現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智慧,“看得開”與“想得開”,二者都是對生活中困境的積極應對,但它們卻有著各自獨特的內涵和意義,并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用得恰到好處、爐火純青,于人生大有裨益,受益匪淺。
先說“看得開”;它是一種對生活透徹的理解和超脫的智慧。它意味著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挑戰時,能夠以一種淡然、從容的心態去面對。這種態度不是對生活的逃避,而是對生活本質的深刻洞察與理解。在“看得開”的人眼中,生活雖充滿了波折,但每一道波折都是成長的階梯,每一次挫折都是磨練意志和一次轉折的機會。他們明白,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心懷希望,就能在風雨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彩虹。因此,他們能夠以一種超然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順利還是不順,都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淡定,不受此影響,去干出破壞自己的人生計劃、影響情緒、定力、心智的事情來。
而“想得開”,它則更注重思考與應對的智慧。面對困難時,人們往往會因為擔心失敗或結果的不如人意而感到痛苦或彷徨。這時,“想得開”的智慧就派上了大用場。“想得開”的人明白,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也不必拘泥于過去的得失。他們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調整自己的目標和期望。他們不會讓無謂的擔憂或過去的陰影束縛自己前進的步伐,而是懂得及時放下心中的包袱,從新的角度去審視和看待問題,輕裝上陣,調整人生角度,重新出發。
在現實生活中,“看得開”和“想得開”常常是相輔相成、相互交融變換的;有時候兩者又不是一回事。“看得開”并不見得會“想得開”,“想得開”也未必真正“看得開”,有時候它們相互轉換和借用,不過是對生活的暫時妥協和勉強茍且而已。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往往既有“看得開”的超然態度,又有“想得開”的智慧和勇氣。這種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既不會因為過于執著而陷入困境,也不會因為過于悲觀而失去前進的動力。他們能夠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和眼見的困難,這樣應變處世的人是睿智的。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是也。
然而,要想真正做到“看得開”和“想得開”,并不容易,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這需要每個人在生活中不斷修煉自己的心態和智慧。首先,我們要學會接受生活中的一切,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其次,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不要被無謂的擔憂或過去的陰影所束縛。最后,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期望,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和困難,知難而進,順從己心,知福知足知止。
總而言之,“看得開”與“想得開”是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困境時所展現出的兩種不同智慧。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在人生的道路上從容不迫、步步為營,心無負累地快樂前行。一個人“看得開”與“想得開”再加上“放得下”如果都能做到,這是大格局、大境界、大情懷的展現;這樣的人,人生注定是幸福無比、滋潤無比的。
☆ 本文作者簡介:楊德振,中共黨員、復轉軍人、工商碩士、中國散文作家、廣東作家,現為酒店高管;業余時間筆耕不輟,在全國各類報刊發表雜文、詩歌、散文隨筆數百篇;已出版八部散文著作,兩部企業管理專著。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