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服務不該“卡年齡”
69歲的退休運動員想辦卡,被健身房拒絕;為65歲母親和年邁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70歲以上老人報旅行團,旅行社稱無法接待……近日,媒體報道一些老年人屢屢在各種消費場景中“被勸退”,引發關注。
一些商家之所以有錢不賺,主要是對可能存在的風險有所顧慮,擔心老年人突發身體狀況等。不可否認,老年人在不少消費場景中確實會面臨更多的審視,商家的某些顧慮也可以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一些商家或平臺,“一刀切”地將“年齡限制”上升為行業慣例,把個體特性放大為群體共性,僅僅以年齡為由而不考慮實際情況,就拒絕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或交易,難免給人一種“年齡歧視”的不良觀感。
這種卡年齡的做法,弊端是多方面的,不僅忽視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參與社會生活、公共事務的渴望,也不利于發展銀發經濟、激發消費市場活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億,占全國人口的15.6%。龐大的銀發族中,不少人身體健康、腿腳靈活、思維活躍。生存保障之外,他們還深切渴望著社交活動、娛樂體驗等方面的滿足,有著較強的消費意愿和消費實力。《銀發經濟藍皮書:中國銀發經濟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銀發經濟規模約為7萬億元。
可見,今時的銀發族已非同往昔。對于商家來說,如果還是以傳統的、固有的思維方式來看待銀發市場,忽視銀發群體的多元需求和消費實力,就可能錯失搭上銀發經濟發展快車的機遇。
消除固有偏見,釋放銀發經濟活力,要從市場、制度和觀念等多方面尋求解法。
首先,對于商家來說,要認清銀發市場的巨大潛力,及時捕捉銀發族的真實需求,積極拓寬消費場景和渠道。與其簡單地以年齡為標準為銀發族消費設置隱形門檻,不如在服務上多做一些適老化改造,推動銀發經濟產品和服務向精細化、多樣化方向發展,滿足銀發族需求的同時,也為自己找到“掘金”機會。比如,多地鐵路部門開通了“銀發旅游專列”,打造“車上休憩+車下體驗”適老化旅游模式,就受到多方好評。
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決市場和消費痛點,消除企業后顧之憂。鼓勵企業創新銀發產品和服務,給予積極進行適老化改造的企業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獎勵。引導市場創新風險分擔機制。以租房市場為例,可鼓勵保險公司開發“老年人租房意外險”,借鑒國外的租賃擔保公司制度等。
消除偏見,除了市場和制度發力,還要從觀念上迭代升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新時代也當有新的內涵。比如,重新理解“老去”的價值。每一個鮮活的個體背后,不僅是無數個被重新定義的商業可能,昭示著銀發經濟的可觀前景、巨大內需潛力,也孕育著從“養老”到“享老”的重大飛躍。老去,是我們必然抵達的港灣。消除偏見、多方參與、多措并舉,讓今天的銀發族更好地融入社會,也是托舉起我們共同的未來。(朱浙萍)
來源:浙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