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表姐家上初中的兒子最近鬧著要退學,原因是父母給他報的五個課外班"太折磨"。看著孩子癱在沙發上刷短視頻的樣子,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縣城中學看到的一塊標語牌:"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
當年覺得悲壯,如今想來卻透著股心酸——多少普通家庭正用盡全力托舉孩子,卻把最該守住的東西弄丟了順序。
1、優先托舉孩子,忽略自身成長
很多家庭里,父母往往把所有的希望和資源都一股腦地傾注在孩子身上,自己卻停止了成長的腳步。
父母省吃儉用,給孩子報各種昂貴的補習班、興趣班,卻舍不得給自己買一件新衣服,參加一次提升自己的培訓。他們覺得只要孩子能出人頭地,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
昨天一個朋友說起她的鄰居。夫妻倆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收入并不高。但他們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給他報了各種特長班,英語、繪畫、鋼琴,一個都不落下。
為了支付這些費用,夫妻倆省吃儉用,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而他們自己呢,多年來一直從事著簡單重復的工作,沒有想過要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水平。
有一次,公司有一個晉升的機會,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和學歷背景,鄰居因為自身條件不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機會溜走。
他們的孩子,在父母的過度托舉下,壓力也越來越大,甚至開始厭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的榜樣。如果父母只注重托舉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成長,那么孩子看到的就是一個停滯不前的父母,這很難讓孩子真正信服和尊重。
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斷提升自己,這樣才能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支持。
2、過度關注物質滿足,忽視精神滋養
很多家庭認為,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就是最好的托舉。他們拼命賺錢,滿足孩子各種物質需求,買名牌衣服、電子產品,帶孩子去高檔餐廳吃飯,卻很少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小李的家庭就是這樣。小李的父母是生意人,平時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陪他。父母覺得虧欠孩子,就在物質上盡量滿足他。小李想要什么,父母都會毫不猶豫地給他買。
然而,小李的內心卻很空虛。在學校里,他雖然穿著名牌,用著最新的電子產品,但卻沒有什么真正的朋友。他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也沒有什么興趣愛好。
有一次,學校組織了一次演講比賽,小李很想參加,但因為平時缺乏精神上的鍛煉和積累,他站在臺上緊張得說不出話來,最后只能灰溜溜地下了臺。
物質生活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對于孩子來說,精神上的滋養同樣不可或缺。一個內心豐富、有思想、有追求的孩子,才能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
父母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和他們一起閱讀、聊天、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3、重視短期成績,輕視長遠發展
很多家庭在托舉孩子時,往往只看重孩子的短期成績,比如考試成績、比賽名次等,而忽略了孩子的長遠發展。他們給孩子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要求孩子每次考試都要取得好成績,一旦孩子成績不理想,就會批評指責。
小王的父母就是這樣的。小王從小學習就很努力,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父母為了讓他保持好成績,給他報了很多輔導班,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小王雖然成績很好,但卻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也沒有什么獨立思考的能力。
上了高中后,學習難度加大,小王開始感到力不從心,成績也一落千丈。他變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只看重眼前的成績。
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立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很多家庭把托舉的順序搞反了。他們傾盡所有托舉孩子,就像捧著剛出爐的面包跑馬拉松,生怕降溫了就不美味。
其實,真正的托舉,應該是父母先托舉好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注重孩子的精神滋養,而不僅僅是物質滿足;關注孩子的長遠發展,而不是只看短期成績。
當我們把關愛的順序調個個個兒,或許就能看見孩子長出自己的翅膀。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