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7時許,高州市荷花鎮平頭崗村因強降雨致山體滑坡。接報后,茂名市三防辦組織市、縣、鎮三級應急、公安、消防、衛健等部門立即趕赴現場開展救援。截至5月19日,共有7人被困,已搜救出6人,其中3人經搶救無效死亡、3人正在接受治療,目前,剩余失聯1人正在全力搜救中。據高州市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損毀自建房非削坡建房點、非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塌方點在自建房屋后約20米處,初步估計塌方量約6000立方米。
(應急救援人員在滑坡現場附近河道里搜救,圖片來源于新華社)
自4月中后旬進入汛期后,南方各地迎來多場大范圍強降雨。持續性強降雨不僅會在地表快速形成徑流并匯集,引發地表沖刷作用,還會通過水分下滲軟化土層,降低淺層土體的穩定性。值得關注的是,南方花崗巖等火成巖表層風化后會形成松散的殘坡積土,因結構松散,在長期降雨浸泡及地下水滲流作用下極易發生軟化崩解。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導致山體滑坡和山洪等地質災害接連發生。例如,5月1日,貴州赤水丹霞大瀑布景區附近的外部道路位置發生巖體崩塌,造成4輛汽車受損;隨后的5月17日,強降雨導致廣西百色巖茶鄉洪水暴發,搜救已發現3人,均無生命體征,1名失聯人員仍在搜救中。
(貴州赤水丹霞大瀑布景區附近道路發生山體塌方,圖源上游新聞)
復雜的地質環境與惡劣的天氣條件對救援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暴雨沖刷后的泥濘山體與倒塌的物體堆疊成一片廢墟,救援人員不僅要與時間賽跑,還需面對通信中斷、定位模糊等難題。而傳統裝備在極端環境下的“失聯”風險,讓搜救效率大打折扣。如何在無網絡、地形復雜的災區實現精準指揮與實時響應?北斗應急救援頭盔B3的誕生,正是撕開這類困局的突破口。
北斗應急救援頭盔B3
北斗應急救援頭盔B3在復雜地形下仍能保持精準定位與通信。該設備支持B1I、B1C、B2I、B2A等北斗衛星定位信號,定位精度達到水平≤5米,高程≤10米。即使在在塌方區域或密林遮擋環境下,也可實時上傳救援人員位置至指揮中心。同時,設備還支持綁定奧維互動地圖,便于了解救援隊伍動向,標記塌方或被困人員位置,并輔助規劃安全搜救路線。其次,該設備支持北斗二號和北斗三號區域短報文通信功能。救援人員可發送北斗文字、北斗語音及災害現場圖片,便于為指揮人員提供實時數據。
北斗應急救援頭盔B3具有完善的緊急報警與安全保障系統。長按SOS鍵3秒即可觸發頭盔報警模式,自動發送精確坐標并啟動高頻位置上報(每10分鐘一次),有效降低救援人員生命危險。此外,設備具有落水報警功能。救援人員突陷洪水時,頭盔將自動開機并發送報警信號,并發送實時位置信息。
北斗應急救援頭盔B3具有高度環境適應性。該設備防護等級達到IP67,防塵防水,適應高濕度、多粉塵環境。其次,設備具備寬溫域與長續航。頭盔工作溫度達-30℃~+60℃,適應高海拔地區和高溫環境。電池容量有4000mAh,報警工作時間長達72小時,支持連續救援作業。而設備搭配的磁吸充電口能極大地簡化操作流程。
北斗應急救援頭盔B3支持智能語音與多媒體交互功能。該設備支持TTS語音播報接收短報文內容,并內置MP3播放功能,可保存與發送語音指令或播放提示音頻。結合“天地衛通”小程序,還能實現微信位置分享、軌跡回放等擴展功能,增強團隊協同能力。同時,北斗頭盔可開藍牙連接智能手表,實現北斗短報文收發和生命體征監測。
在自然的暴戾面前,人類的脆弱與堅韌總是并存。當山體在暴雨中崩裂,當泥石流裹挾著萬噸土石傾瀉而下,那些被掩埋的坐標、中斷的呼救,曾是無數救援行動中難以逾越的鴻溝。北斗應急救援頭盔B3的存在,像是為救援者裝上了“穿透迷霧的眼睛”。其以≤5米定位精度突破塌方區盲區,72小時超長續航與IP67防護保障極端環境運行,依托北斗短報文通信,實時傳輸災害坐標與數據,構建高效救援路徑。
科技的意義,或許正在于將“偶然”轉化為“必然”。對于深入險境的救援者、乃至每一個在極端環境中工作的普通人,這種“準備”并非消除風險,而是讓每一次未知的跋涉都多一層托底的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