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欽州市公安局欽南分局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引領,立足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通過警務前移、多元化解、高效調解、源頭預防等舉措,構建起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全鏈條工作體系。截至目前,分局累計摸排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200余起,調處成功率達97%,為轄區(qū)社會安定、產業(yè)振興、民生和諧注入強勁動能。
欽南分局堅持“警務圍著群眾轉,工作跟著問題走”,將派出所職能從“被動處置”向“主動防控”轉型。依托“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chuàng)建,深化“治安調解+群眾滿意”雙提升工程,推進“法治之聲遍萬家”“一村一警務助手”等機制,推動警力下沉至社區(qū)、村屯、碼頭等基層末梢。民警、輔警與網格員、志愿者組成聯(lián)動隊伍,通過日常走訪、巡邏排查,緊盯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土地爭議等民生“小問題”,確保隱患早發(fā)現、早介入。
今年3月,南珠派出所接到團結街多人斗毆警情后迅速出警,查明系張某與梁某因網絡平臺轉發(fā)問題引發(fā)爭執(zhí),雙方召集十余人“約架”。民警立即將涉事人員帶回調解室,從法律、情理、社會影響等多角度釋法說理,促使雙方認識到錯誤并簽訂調解協(xié)議,避免事態(tài)升級。
分局以區(qū)、鎮(zhèn)兩級綜治中心為樞紐,聯(lián)合司法、信訪、調解組織及律師團隊,搭建起多元化的矛盾糾紛化解平臺。文峰派出所創(chuàng)新實踐“破小案、幫小忙、辦小事、解小憂、惠小利”的“新五小工程”,民警化身“調解員”“服務員”,今年以來累計化解糾紛50余起,幫助群眾尋回失物、協(xié)調鄰里關系等100余次,用暖心服務贏得群眾贊譽。
在漁港碼頭,龍門派出所教導員陳琳帶領民警常態(tài)化走訪漁民家庭,傾聽家長里短,將收集到的矛盾線索納入派出所例會專題研討,分級分類制定解決方案,實現“小事不出船、大事不出港”。
為提升矛盾化解質效,欽南分局建立矛盾糾紛調處平臺與“四個快速”響應機制,即快速識別、快速流轉、快速調解、快速反饋。民警在日常工作中發(fā)現的矛盾線索第一時間錄入平臺,推送至責任單位,由相關人員跟進處理,形成“受理—分流—處置—評價”閉環(huán)鏈條。針對調解后續(xù)問題,分局嚴格落實“一事一回訪”制度,社區(qū)民警、調解員通過上門走訪、電話回訪等方式跟蹤問效,防止矛盾反彈。
今年4月,高新派出所接到某小區(qū)情侶因情感糾紛引發(fā)肢體沖突的警情,民警耐心勸導2個多小時,結合典型案例剖析沖動后果,最終促使雙方坦誠溝通、互相致歉,并在回訪中確認關系修復,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欽南分局堅持“化解在當下,防患于未然”,將法治宣傳作為源頭治理的關鍵抓手。全局400余名警務人員化身“普法先鋒”,深入企業(yè)、社區(qū)、集市開展反詐、禁毒、網絡安全等主題宣講。局長帶頭走進社區(qū)宣講平安建設,所長在街頭“擺攤”答疑,民警入戶發(fā)放“警民聯(lián)系卡”,以“拉家常”方式傾聽民聲、收集民意,在閑談中捕捉潛在矛盾苗頭,提前介入疏導。
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北部灣畔煥發(fā)勃勃生機。今年以來,轄區(qū)治安態(tài)勢持續(xù)向好,涉治安糾紛類警情同比下降23.47%,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穩(wěn)中向升,一幅新時代基層治理的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來源 | 平安廣西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