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業者年度必讀丨《教育科技這一年 :教育+AI新紀元》 火熱銷售中, 點擊 文末小程序購買!
全部主題復看率40%,到課率97%。
來源|多知
作者|王上
“626萬用戶,遍布全球863個城市,30日留存率高達80%、復購率達35%;16.8萬付費用戶擁有10個以上主題;全部主題復看率為40%,到課率為97%……”
三年的時間,定位為“少兒百科數字內容平臺”的斑馬百科悄然成長為“爆品”。
斑馬百科2023年已經有了獨立的App,從《昆蟲》到《天文》,從《恐龍》到《人體》,再到《史記》《論語》…… 斑馬百科的版圖不斷擴展。
對于斑馬百科來說,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日,斑馬兒童研究院副院長、斑馬百科文學教研負責人解濮暢在接受多知訪談時說:“未來,斑馬百科將圍繞「少兒科普」和「文理素養」兩大板塊持續拓展,為5歲+和9歲+的少兒推出體系化的學習內容。”
斑馬百科是如何利用3D視頻、動畫、AI交互這些數字技術打磨一個新品類的? 從0到1的過程中有哪些挑戰?未來還有哪些可能性?就此,解濮暢對多知進行了解答。
01
斑馬百科何以成為“拳頭產品”?
短短三年,從用戶數量到復購率、復看率、到課率,斑馬百科已經成為斑馬兒童科教集團旗下的一個拳頭產品。
解濮暢向多知透露了斑馬百科三年來的進展:
截止2025年4月,斑馬百科已累計擁有626萬用戶,遍布全球863個城市;
斑馬百科App30日留存率高達80%、30日復購率達35%;
在已上線的36個主題中,《天文》主題用戶量最高、達到36萬人,16.8萬付費用戶擁有10個以上主題;
全部主題復看率高達40%,到課率達97%。
斑馬百科是如何從0到1的?
首先,斑馬百科找到了一個接受度高的切入點。其第一個主題是《昆蟲》,《天文 》《鳥類》等內容隨后推出。
選擇《昆蟲》并非偶然。團隊調研發現,孩子們對身邊的昆蟲、鳥類等可接觸到的世界充滿好奇。比如,什么是昆蟲?哪些是昆蟲的偽裝行為?孩子從物理世界去鏈接知識,更容易產生興趣。當時,斑馬團隊團隊想:如果能用3D動畫還原這些微觀世界的奧秘,孩子們會不會更愿意主動探索?
隨著正向反饋越來越多,斑馬百科團隊知道,他們走對了路。
等《鳥類》做出后,有一次,解濮暢當帶孩子去公園時,孩子走在路上突然指著地上的羽毛興奮地說:“爸爸,這是灰喜鵲的羽毛!”孩子作為斑馬百科的測試用戶,能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這讓解濮暢很有成就感。
第二,只有單點的內容還不夠,還需要保障知識的系統化,這需要有科學的內容研發。
從《昆蟲》切入后,斑馬百科團隊感受到,孩子需要認識更大的世界,不僅僅是科學知識體系,還有精神世界,文學和百科可以攜手為孩子打造全面的知識體系。2024年,斑馬百科宣布升級為“少兒百科數字內容平臺”,確立了“百科+文學”雙線并進。
一直以來,斑馬百科便以“知識+能力+情感價值”內容體系和框架設計的底層邏輯,同時還持續完善了標準化的內容研發和制作流程,不僅搭建了「雙百團隊」做內容研發,還有3D電影級別的制作流程與標準。
「雙百團隊」,即「100+教研與100+權威專家團」構成的內容研發團隊。斑馬百科教研團隊進行主題專項研究,針對不同的主題,有專門的人才。比如,少兒科普團隊要具備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研究積累和教學經驗……同時,還組建了100+位專家團,他們從內容大綱到腳本、模型、成片,全程參與和共創斑馬百科所有內容。
為追溯知識點的依據,在做一個主題之前,斑馬百科團隊會下載國內外頂級期刊與學術著作進行參考。
在制作流程上,解濮暢介紹,斑馬百科推出的每個主題都經歷過57+周的研發周期,經過了100+道研發工序和上萬次的細節打磨。
在完成內容后,斑馬百科還會進行用戶測試,讓家長錄制孩子學習斑馬百科的過程,尤其是交互操作的過程,以檢驗視頻、交互題、三維圖鑒、原典等功能是否流暢。還會做NPS(Net Promoter Score,凈推薦值)調研,對于不滿意的地方會進行回訪,采納有建設性的建議。
第三,持續拓展產品內容,延長LTV,將覆蓋5-12歲。
未來,斑馬百科將持續圍繞「少兒科普」和「文理素養」兩大板塊,從而將用戶年齡周期拉長。
根據介紹,「少兒科普」已上線35個主題內容,主要面向5歲以上兒童,未來將繼續擴展現生生物、遠古生物、人體健康、天文地理、科學原理、發明創造、歷史文明等領域內容。
「文理素養」則主要針對9歲以上兒童,圍繞聚焦“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三個方向繼續延展。
可以看到,斑馬百科的內容制作方面參考了以往斑馬AI學產品模塊化的設計,但在具體的制作方面有一些差異化,比如,3D動畫的形式。此外,斑馬百科將用戶年齡拉長了,覆蓋從5歲到12歲的孩子。
02
為何要做《論語》等文學選題?
作為「文理素養」的重要內容,斑馬百科推出了《論語》主題。
對于文學選題,斑馬百科有一定的工作流程。比如會從小朋友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去出發,第一步,會參考語文教材“快樂讀書吧”、《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等,這是一個大的選題池。第二步,會在全網做家長調研,看孩子和家長的興趣點所在,然后進行排序,將孩子最感興趣的主題優先研發。
在調研中,斑馬百科發現家庭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興趣濃厚,如典籍,但痛點在于其晦澀難懂,閱讀門檻比較高。
斑馬百科認為,通過3D動畫呈現典籍,孩子會更感興趣。此前,斑馬百科的《史記》已經做出了驗證,根據解濮暢向多知透露,該主題的用戶超過7.7萬人,到課率達 97.0%,復看率達62%。
針對《論語》而言,其難點在于,其原文多是片段,孩子們很難理解句子背后的語境,更難以理解句子的釋義及其所傳遞的精神。
為此,斑馬百科團隊選擇了重新編排內容:用孔子的一生串聯起12集視頻,并結合了《禮記》《孟子》《史記》《孔子家語》等古代文獻典籍,將《論語》融入孔子的故事,從“學習之道”到“仁愛禮儀”,每一集都是一個生動的故事。
比如,《論語》中有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斑馬百科團隊沒有停留在字面翻譯,而是用奇幻的動畫展現孔子的心境:當他沉醉于音樂之美時,一只鳳凰載著他飛向云端,象征他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在內容遴選上,解濮暢以《論語》為例,他說:“希望在不確定的AI時代下,能夠給小朋友一些確定性的內容,比如價值的判斷力和責任感。”
文學線的制作過程與此前「少兒科普」有相同之處,也有非常大的不同。
相同的地方在于內容研發和制作流程相對標準化。
在內容上,有專業研發人員和專家團隊“雙百團隊”。在制作流程上,解濮暢介紹,文學方向專門設立1條生產線,24道工序、制作精細,整體花費2000+小時研發、超過1070小時3D渲染,輸出和建構585個3D模型、23萬幀動畫、38個三維動態圖鑒。
不同點在于,基于10余年兒童成長分齡體系研究,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發展特點,文學線的內容呈現及內容模塊化設計方面做了調整。
在內容呈現上,「少兒科普」因為是面向更低齡的孩子,會由皮皮和閃電兩個動畫IP帶領小朋友進入百科的世界。解濮暢說:“這兩個IP會在適當的時間點出現給出關鍵點的講解,這種形式有趣又高效,保障了知識的高密度和連貫性。”
文學線并沒有用皮皮和閃電兩個動畫IP去串聯,在文學線,斑馬百科堅持“不做二手解讀,而是讓孩子完全沉浸式在第一視角跟著作者去學習作品”。解濮暢向多知解釋:“因為文學線面向的是9歲以上的孩子,他們對知識密度的接受度更高,也更有成熟的視角。”
在環節設置上,文學線通過「3D可視化原著-2D動畫講解- AI交互即學即練-片尾總結- AI交互加強訓練- AI圖鑒觀察-原典注釋」七個學習環節,完成每集核心知識的學習與復習。
在主題學習之后,文學線主題的“探索專區”和“原典”功能,可以幫助孩子復習和鞏固知識點。
“探索專區”是每一個主題都邀請了一名學者錄制專門的解讀視頻,學者會把主題內容當做教案,去解讀其中的細節,類似于UP主講解電影。《論語》邀請了李天飛,他是知名作家、文史學者、冰心童書獎得主。
在《論語》的“探索專區”,李天飛會講解一些主題視頻中沒有闡述但小朋友感興趣的細節,比如,春秋時男孩子到了15歲,為什么要束發?
“原典”則是收錄了典籍原文,用戶可以點擊某個詞或者某個字,拆解文言詞匯的含義。
在文學線,斑馬百科通過完整學習文言文路徑,并融合3D、2D、AI交互、AI圖鑒復習等技術,希望幫助孩子實現“學知識、懂思想、愛文化”的目標。
此外,斑馬百科還在連接線下,比如,聯合1000家博物館、科普機構、書店、公園等各類專業機構和兒童場所,共同推進科普活動。
此前,斑馬百科首個文學主題《史記》聯合西安博物院舉行了線下活動。現場還邀請了演員以歷史人物項羽和虞姬的形象進行現場演繹和互動,這場活動將文學經典從線上到線下貫通起來。
多知了解到,《論語》的線下活動也在規劃中。
從孩子來說,通過線下活動,可以進一步理解主題內容中學到的知識點,從斑馬百科來說,線下活動會進一步放大口碑效應。
未來,團隊將繼續拓展主題,從物理、生物到更多文學經典,“我們希望給小朋友更好地傳遞知識和傳遞快樂。”解濮暢說。
針對內容制作,大模型技術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比如,孩子可以“穿越”到古代,與視頻中的人物IP對話。
技術層面,AI大模型將讓互動方式更多樣化,比如,可以實現“拍照識植物”的實時問答,甚至可以鏈接到相關主題中的知識點。
斑馬百科未來會有更多的展現方式,比如,此前斑馬百科已經成為Apple Vision Pro應用商店首批上架的3D互動百科App。
未來還有更多的想象空間,例如,可以搭載在汽車車載系統上,通過AI語音的方式讓孩子得到有趣的百科互動。還有,可以進入TV大屏,帶到更多的家庭。
這些“未來”或許并不遙遠。
作者:王上
教育從業者年度必讀丨《教育科技這一年:教育+AI新紀元》火熱銷售中,點擊小程序購買?
掃碼加入多知新書交流群,共同探討教育+AI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