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科協公布2025年江蘇省科技小院認定名單,常州市6家科技小院強勢入選,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常州市已創建國家級科技小院4家,省級10家,涵蓋茶葉、果蔬、花卉等多個領域。多年來,這些扎根于田間的科技小院以“鏈”式思維串聯“技術研發-產業升級-市場拓展”全流程,打通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新生動力。
科技賦能促增產增收
走進溧陽白茶科技小院的茶園,微風拂過泛起層層綠浪,陣陣茶香也隨之撲鼻而來,茶農老張正和同事們熟練地采摘茶葉。“以前我們不懂科學種植,茶葉產量低,收入也上不去,大家心里都干著急。”談及白茶科技小院,老張停下了手中的活笑著說道,“自從有了科技小院,農業大學的專家們常來指導,教我們種植技術、科學養護。這茶葉的產量和質量都上去了,我們的收入也越來越可觀了!”
自溧陽白茶科技小院建設以來,輻射茶園面積3962畝,推廣應用7項新技術,帶動增收281.8萬。8位專家與5位常駐研究生全年駐守茶園,針對茶葉生產技術、茶園天然免疫誘抗劑開發和茶園管理等問題重點開展多項實驗。通過脫毒種苗培育、生態種植等技術讓白茶畝效益提高3.8%,真正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田壟的無縫對接。小院負責人介紹道:“我們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不斷試驗和推廣新技術,就是為了讓科技切實服務于農業生產,讓茶農們真正受益。”
專家和農戶在茶園觀察茶葉生長情況。圖片來源/龍城科普
常州市金壇紅香芋科技小院依托常州昌玉紅香芋合作社,與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深度合作,共同攻克脫毒復壯、病蟲害綠色防控、連作障礙等技術難題,建立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推動近萬畝紅香芋規模化種植。憑借數字化管理和科學種植技術,農戶畝均收益從3000元躍升至萬元,生產效率與農民增收成效顯著,深加工產品年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
產學研聯盟攻克技術難關
“杜鵑花喜酸性土壤,澆水要見干見濕。”在新北杜鵑科技小院,耿興敏教授正手持記錄本與農戶交流,“咱們試驗的緩釋肥配方能延長花期20天,要注意根據季節控制施肥量。”科技小院是一種創新構建“高校科研團隊+企業基地+鄉村實踐”的產學研融合新模式,將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農業技術服務深度鏈接在一起。科技小院一頭鏈接高等學府,讓研究生在實戰中解決農業實際問題,實現“學用結合”;一頭扎根鄉村,以科學技術賦能產業升級,推動產業發展。以新北杜鵑科技小院為例,南京林業大學耿興敏教授帶研究生團隊入住農業園區,與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實戰中培養高校技術人才,確保技術落地。新北杜鵑科技小院與南京林業大學的產學研合作已經培育繁殖出更多能在惡劣自然條件下生長并更適宜家庭園藝的新品杜鵑花,助力杜鵑花產業持續發展。
耿興敏教授在科技小院生產現場與負責人交流技術。圖片來源/龍城科普
天寧梨科技小院也與南京農業大學“梨”創新團隊共建總面積97畝的鄉村振興研究院,聚焦南農大技術集成與品種推廣。小院具備農業科技研發、校地成果轉化、科普教育推廣、聯農帶農示范四大功能,構建起有機稻米與綠色果樹兩大產業體系,打通高校與企業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聯通通道,協力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鐘樓有機果蔬科技小院也構建出“產、供、銷、研、學、游”一站式服務模式,幫助當地農民改良技術、提高產量,還吸引更多科研人才與企業前來共探技術改良與產業結構升級。產學研模式既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智力支撐,又培養出更多“新農人”,為鄉村產業發展增添新鮮活力。
全產業鏈發展拓寬銷路
在常州市直溪鎮昌玉紅香芋專業合作社加工車間,機器轟鳴,工人熟練將紅香芋加工成香芋菜團、香芋風味掛面等產品。紅香芋因芽紅肉白、細膩香糯,每到上市季節都備受消費者喜愛。為破解其保鮮難題、提高附加值,合作社與科技小院聚焦產業鏈延伸,開發一系列深加工產品。通過構建“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模式,拓寬了農戶增收渠道,并榮獲江蘇省芋頭特色小鎮稱號。合作社還打造“紅香芋科普館”,吸引數萬游客參與體驗農事活動。直溪鎮周邊種植戶感激地說道,“多虧有小院的指導,現在我們的香芋不僅銷量好,連銷路也廣了!不少游客參觀過我們的銷售展廳后,都說我們產品有特色、品質好,要給家人也帶些回去嘞!”
紅香芋深加工出的芋團、芋面等產品。圖片來源/光采直溪
溧陽白茶科技小院不僅致力于茶葉種植技術研究,還積極推動茶產品的品牌化建設,形成“白茶仙子”等6個系列、共計36種產品的招牌。金壇稻米則以產業鏈為基礎,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科技+品牌+展銷中心+物流”的“鏈”式開發模式。建立起規模化的稻米生產、加工、倉儲物流中心,構建“五位一體”的訂單生產模式,以江南春米業和江南制粉兩家龍頭企業為主體,共建金壇水稻綠色糧食全產業鏈。
從田間地頭到產業升級,常州科技小院正以科技創新為筆,書寫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這些扎根鄉土的“科技驛站”,以技術下沉破解農戶種植難題,以產學研融合培育“新農人”,以全產業鏈思維激活產業市場價值。未來,更多科技成果將隨小院在田壟間落地生根,常州以科技小院勾勒出“產業旺、農民富、鄉村興”的全新圖景。
文/莊佳威
資料來源:龍城科普、看金壇、常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光采直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