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佳縣堅持黨建引領,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驅動,堅持“輸血、造血、活血”三管齊下,推動全縣村集體經濟從“空殼”到“破零”、從“破零”到“消薄”、從“消薄”到“培強”,展現出強勁活力。據統計,2024年全縣325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較2017年改革初期增長8倍,達5600余萬元。農村改革促進農民增收、集體壯大成效明顯。
黨建“鋪路” 讓集體經濟“活起來”
組建工作專班,建立主要領導親自調度,分管領導靠前協調,農業部門具體推動的工作機制;出臺《佳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消薄培強”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一鎮一方案,一村一施策,建立健全“三級書記”抓村集體經濟發展責任體系,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實現縣、鎮、村三級聯動,任務、措施、人員“三個到位”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時,將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工作納入縣級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范圍,探索建立“三個掛鉤”機制,出臺《佳縣村干部待遇補貼與村級集體經濟掛鉤獎勵暫行辦法》,充分調動村干部積極性,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能人“引路” 讓集體經濟“興起來”
成立以主要領導任組長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級領導聯系人才制度,出臺《縣級領導聯系在外鄉賢企業家工作辦法》《縣級領導包抓民營企業工作機制》《關于開展鄉賢回歸暨“萬企興萬村”行動的實施方案》等文件,不拘一格招攬各層次各領域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同時,建立高學歷人才信息庫和緊缺人才崗位需求信息庫,建立“人才庫+農村+企業”需求清單,推動鄉村、企業與所需的高層次人才、青年優秀人才精準對接,吸引帶富能力強的優秀人才回鄉發展。據統計,目前佳縣籍鄉賢能人累計投資產業項目43個,總金額超10億元。
產業“拓路” 讓集體經濟“壯起來”
聚焦優勢特色產業,結合地域稟賦,推行“一鎮一業”模式,北部、西部鄉鎮重點發展種植、養殖業,南部和沿黃鄉鎮集中打造紅棗和旅游業;深挖資源潛力,大力推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土地流轉,全面梳理閑置的校舍、廠房等資產,通過入股、使用權有償轉讓、與不同類型的企業合作經營等形式盤活。同時,調度政策、資金、項目等要素向村集體傾斜,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蛋糕”。據統計,2024年佳縣“千村光伏”項目,帶動121個村集體組織村均增收5萬元以上,帶動2萬余戶7萬多群眾持續受益;“千萬工程”項目中建設7個示范村、12個提升村、1個重點幫扶鎮、5個重點幫扶村和1個楷模村,不斷樹立村集體發展典型,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佳縣樣本”。
資產“富路” 讓集體經濟“強起來”
自改革以來,20個鄉鎮級、325個村級和551個組級集體經濟組織資產每年清查一次,并全部錄入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信息平臺。據統計,農村集體總資產為27.74億元,較改革時點累計量化集體資產總額增加27億元,全縣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效明顯。截至目前,全縣村集體均有專職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監管服務保障,建立資產管理臺賬,制定登記、保管、使用、處置及財務管理制度。2024年,全面啟用“陜農經”信息化管理平臺,使用集體資產、集體合同和銀農直聯等功能,實時掌握及監督集體資產動態變化情況,扎緊扎牢村集體“錢袋子”。
(張娜 康亮亮)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