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通用汽車在內部正式通報,將停止通過美國本土平臺向中國出口汽車。這條消息之所以值得單獨拎出來講,不是因為出口占比——那只有0.1%——而是因為它承認了一件行業里早就明白卻一直沒人點破的事:中國消費者不再需要從美國買車了。
上一次類似的節點,是福特。四月中旬,福特宣布出于“應對高額關稅及市場環境調整”考慮,叫停對華出口。兩個老對手,一個月內相繼做出一致決策。表面理由寫得很溫和,什么“經濟形勢變化”“組織優化”,但只要看他們的動作,就知道這不是成本賬,而是方向問題。
一位通用前銷售高管早在去年年底接受采訪時就提過一句:“現在中國市場的節奏快到我們跟不上?!蹦菚r還只是吐槽今年的產品沒法對標國產電車。到了現在,連產品流通路徑都直接砍掉。這說明他們已經不想繼續在這個賽道里掙扎了——而是開始切斷支線,收縮主力,把成本和人力留在還能掌控的地方。
更直接的動作也在跟進。據Livemint報道,通用已經在中國裁減了部分研發與本地運營員工,涉及人員范圍包括產品測試和本地化工程團隊;而此前沈陽那家雪佛蘭和別克整車工廠,早在二月份就已經關閉。所有人都看到了利潤在下滑,但關鍵是,這些撤離并不是等虧完再走,而是趁還沒陷入泥潭時搶先收手。
要理解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后動因,不能只看公司本身。更關鍵的是,2025年4月中美貿易博弈升級,中國對部分美國產汽車加征最高可達125%的反制關稅。誰還想把大排量SUV從底特律拉到天津港?貨到岸,價格翻番,競爭力全無。這不再是利潤薄,而是徹底沒得做。
而這條鏈子的另一頭,是國產新能源品牌的強勢崛起。從比亞迪到蔚來、理想,小鵬,幾乎每一款車型在同價位區間都能打得過通用和福特的同類車——尤其在智能化體驗和本地服務體系上,后者早已跟不上節奏。這種對比不需要消費者教育,只要在4S店坐進去體驗三分鐘,答案就寫在臉上了。
不少業內人士私下都說,現在的美國車企在中國面對的局面,比2008年中國車企出海時還難。那時候,中國車缺技術、缺渠道、缺品牌,拼的是成本;而現在的美企,在中國市場里,已經開始缺速度、缺認知、甚至缺安全感。車能不能賣出去,已經不是由品牌決定,而是由“你有沒有本地適配能力”來決定。平臺、電池、智能座艙這些核心系統要全線落地國產供應鏈,一家海外車企哪怕想“臨時抱佛腳”,也追不上。
于是你看到,他們現在干脆不追了。
在2023年以前,外資車企在中國還有某種“牌面價值”,比如旗艦進口車還會保留幾條航線,通過“定制銷售”維持高端感。但現在,連這一套都被新能源的整車國產高配打穿了。消費者的心智已經完成了切換,這才是通用“關門”的根本原因。
通用不會是最后一家。未來一年內,很可能還會有其他美系品牌跟上這條路。不是因為它們怕關稅,而是因為它們再也拿不出能打動中國市場的產品。
此刻的行業格局和十年前有本質差別。那時候的國產品牌還靠合資技術吃飯,現在的國產品牌已經開始“反輸出”,蔚來和比亞迪在歐洲和東南亞的擴張速度正在快于豐田和通用。這才是通用放棄出口業務背后最真實的邏輯:它終于意識到自己已經“前浪”了。
以前是“美國造車,中國消費”;現在輪到“中國造車,全球消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