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的玉米棒子剛鼓粒,大豆結莢正掛穗,老天爺突然甩來高溫“烤驗”。今晨7點多,德陽連發高溫預警,中江、旌陽這些產糧大縣最高氣溫直奔35℃以上。農諺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可眼下夏糧正灌漿,最怕“高溫逼熟”——粒重上不去,收成要打折扣。
東北的玉米才拔節,華北的大豆剛開花,雖說這次高溫集中在西南,但各地都得繃緊弦:伏天烤苗不分南北,莊稼喘氣不順可不行。
老張蹲在玉米地直嘆氣:“去年伏旱減產兩成,今年頭茬棒子剛灌漿,葉子都卷成筒了。”傳統法子咱得用:老把式都知道,中午不澆水,早晚潑點“救命水”,免得地溫驟降傷根。但光靠老經驗不夠!
農技站小王提醒:葉面噴點磷酸二氫鉀,就像給莊稼戴“防曬帽”,抗蒸騰還補營養。南方丘陵地塊要格外注意:坡地保水差,趕緊割點雜草鋪根下,既能遮陽又保墑,比地膜透氣還省錢。
有條件的合作社早行動了:廣漢的李大姐昨天就帶著鄉親們拉遮陽網,“一畝地多花百把塊,總比絕收強!”最讓人揪心的是散戶:家里壯勞力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面對高溫束手無策,村里該組織互助隊了。有人說等周末降溫再動手?
錯!
灌漿期一天都耽擱不得,現在多拖一小時,粒重就少一厘克。
不同作物脾氣不一樣:玉米喜溫但怕過熱,35℃以上得趕緊灌“跑馬水”;大豆更嬌氣,花莢期缺水直接掉蕾。咱老祖宗看云識天氣的本事不能丟,但手機里的氣象預警更得盯著——縣氣象局的小程序每天推送三次,比看螞蟻上樹準多了。我個人最擔心的是:年輕農戶嫌麻煩,覺得“靠天收”慣了,可現在極端天氣多,老觀念得改改了。
數據不說謊:去年鄰縣沒做防護的地塊,玉米千粒重少了3克,一畝地少收百八十斤,這賬算著不心疼?行動清單趕緊記:①明早露水干前噴葉面肥 ②下午5點后灌小水溝 ③趕緊聯系村里農技員上門看苗情。留個心眼:不同品種抗熱能力不一樣,秋收后記得記下哪個品種“抗烤”,明年選種心里有數。
最后說句掏心窩的話:莊稼不會說話,但你對它多上心,它就給你多打糧,伏天管護可別犯懶!關注網易號“三農早知道”,后續咱接著嘮不同作物的伏天護苗經,讓每粒糧食都“吃飽喝足”。記住了: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高溫天里的莊稼管護,就是和老天爺搶收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