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腫瘤的戰場上,大家總是盯著腫瘤有沒有變小,卻常常忽略一位“沉默的戰友”—腎臟。對拳頭大的器官就像24小時工作的過濾工廠,每天要處理200升血液,排出毒素、調節身體水分和電解質。但腫瘤本身和抗癌治療都可能對它造成傷害:
1. 腫瘤直接攻擊:比如腫塊壓住尿路、癌細胞堵住血管
2. 治療副作用:化療藥(特別是鉑類)、靶向藥、免疫藥都可能誤傷腎臟
3. 代謝負擔:癌細胞大量死亡時釋放的毒素會讓腎臟超負荷運轉
中山醫院調查發現,每8個住院治療的腫瘤患者就有1個會出現腎臟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很多患者因為腎臟損傷不得不中斷抗癌治療,這就像打仗時突然斷了糧草補給。
腎臟發出的求救信號要警惕
腎臟受傷時可能靜悄悄,也可能突然報警,這些信號要特別注意:
[紅色警報](自己觀察就能發現)
?小便帶血或泡沫增多
?尿量突然減少(每天少于500ml)
?雙腿浮腫像“大象腿”
?血壓突然升高
[隱藏信號](需要驗血驗尿才能發現)
?血肌酐數值升高(腎小球濾過率降低)
?尿檢異常(比如尿蛋白陽性、紅細胞陽性)
?體內鹽分失衡(比如鈉、鉀、氯、鈣、磷、鎂異常)
?身體酸堿度失調(比如酸中毒、堿中毒)
中山醫院數據顯示,近六成腫瘤患者存在電解質問題,其中三成已經嚴重影響健康。建議腫瘤患者每個月做次尿常規檢查,每三個月做次腎功能、電解質檢查,就像給腎臟做“體檢”。
揪出腎臟元兇的“終極武器”——腎活檢
當腎臟出問題又找不到原因時,醫生會建議請個“腎臟偵探”來幫忙——腎穿刺活檢。這個檢查就像在腎臟取幾粒芝麻大小的組織,通過顯微鏡看清病變真相。
為什么要做這個檢查?
① 癌癥可能引發十幾種腎臟疾病
② 不同藥物造成的損傷類型不同
③ 能指導精準用藥(比如該用激素還是換藥)
檢查過程揭秘:
1. 染色顯形:用特殊染色劑讓組織病變現原形
2. 免疫檢測:發現異常蛋白沉積
3. 電子顯微鏡:放大萬倍看清微觀結構
真實案例:肺癌患者用免疫藥后血肌酐飆升,腎活檢穿刺發現是藥物引起的間質性腎炎,停用免疫藥、配合激素治療,兩周后腎功能就恢復了。
腎臟病變的“身份識別卡”
不同腎臟病變有不同特征,就像疾病身份證:
1. 腎血管病變:常見于靶向藥副作用,血管壁會像洗澡泡久的皮膚一樣水腫
2. 腎間質發炎:免疫治療常見,腎臟里擠滿炎癥細胞
3. 腎小球疾?。嚎赡艹霈F蛋白尿、血尿,常見于癌癥引發的免疫功能失調
治療方案因“證”而異:
?免疫藥物損傷→停藥用激素
?腫瘤壓迫→聯合外科解除梗阻
?異常蛋白沉積→針對性靶向精準治療
抗癌護腎兩不誤的實用指南
1. 日常自檢:每天記錄尿量、觀察小便顏色,每周量血壓
2. 定期復查:定期驗血驗尿,重點看血肌酐、電解質、尿蛋白
3. 用藥安全:腎功能差的患者要調整藥物劑量
4. 多科會診:遇到治療矛盾時,建議掛腎內科+腫瘤科聯合門診
醫生貼心提醒:腎臟健康不是抗癌的附加題,而是必答題!早發現腎損傷,治療效果能提高30%以上。就像打仗需要穩固的后勤,保護好腎臟才能讓抗癌治療走得更遠。
記住這個護腎口訣:
小便異常要警覺,定期檢查不能少
用藥劑量看腎功,多科會診更可靠
穿刺活檢查病因,精準治療效果好
抗癌護腎兩手抓,生命防線更牢靠
【科室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腎臟病理與檢驗亞專科是國內腎臟疾病診斷與研究的領軍團隊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專科率先開展腎活檢病理診斷工作,是國內最早系統進行腎臟病理臨床診療與科學研究的單位。經過數十年發展,現任上海市臨床病理質量控制中心-腎臟病理??瀑|控工作組組長單位,并建設有上海市慢性腎小球疾病專病隊列及生物樣本庫(累計病例逾2萬),規模居全國前列。
(作者分別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教授)
原標題:《中山科普|得了腫瘤,還需關注無聲的戰場——“腎臟”》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來源:作者:沈子妍 劉紅 丁小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