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雙位數增長到技術性衰退,上海農商行如何破解區域性銀行增長困局?
上海農商行正經歷著成立以來最嚴峻的戰略考驗。這家總資產規模突破1.3萬億的區域性金融機構,其業績曲線從上市初期雙位數增長的陡峭上揚,到2024年近乎停滯的"龜速"前行,再到2025年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7.41%的"技術性衰退",勾勒出中小銀行在時代變局中的生存圖譜。
透過其面臨的凈息差收窄、資產質量承壓、管理層動蕩三重困境,折射出整個農商行群體在利率市場化深水區、數字化轉型攻堅期、監管趨嚴新常態下的轉型陣痛。
規模依賴的終結與結構之困
翻開上海農商行2024年成績單,0.86%的營收增速與1.20%的凈利潤增速,與其2021年上市時雙位數增長的輝煌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斷崖式下滑并非個案,而是整個農商行群體在宏觀經濟換擋、利率市場化深化背景下的集體寫照。
利息凈收入同比下降2.86%的數據背后,是凈息差收窄這一行業共性問題與上海農商行特殊性的疊加。1.50%的凈息差不僅低于農商行1.72%的行業平均水平,更較2020年的1.91%大幅縮水。這種收窄趨勢在2025年一季度進一步惡化,營收同比下滑7.41%的冰冷數字,宣告著單純依賴規模擴張的傳統模式已觸及天花板。
進入2025年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7.41%的數據,更將這家農商行推入“技術性衰退”的警戒區。
非息收入的表現同樣不容樂觀。代理業務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下降9.97%,直接暴露出其財富管理業務在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中的脆弱性。
非息收入的表現同樣不容樂觀。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下降5.49%,投資收益等“其他非息收入”近乎腰斬,折射出該行中間業務創新能力的不足。與長三角同業的橫向對比更顯壓力:常熟銀行2020年不良率0.96%、撥備覆蓋率485.33%,無錫銀行2020年營收增速10.07%、歸母凈利潤增速4.96%,而上海農商行同期卻出現歸母凈利潤7.74%的負增長,凸顯其風險抵補能力與經營效率的相對滯后。
但深究其里,業務結構的深層次矛盾更值得警惕。在資產端,個人住房貸款占比超50%的信貸結構,使得資產收益率天然受制于房地產周期波動。當2024年個人住房貸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降35個基點時,這種結構性風險暴露無遺。負債端定期存款占比近50%的存款結構,猶如沉重的"成本錨",在存款定期化趨勢下,付息成本率僅微降2個基點,與行業平均降幅形成鮮明反差。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增長失速并非短期波動。將時間軸拉長至徐力執掌的十年周期,2015-2018年其擔任行長期間,營收復合增速達9.2%,而2019-2024年復合增速已降至3.1%。這種增速換擋背后,折射出區域性銀行在宏觀經濟轉型期的普遍困境: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入深水區,傳統對公業務依賴地產、基建的路徑依賴遭遇挑戰,而零售轉型又面臨互聯網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的激烈競爭。
上海農商行1.50%的凈息差水平,較2020年累計收窄41個基點,這個降幅高于同期商業銀行38個基點的平均收窄幅度。這種"超調"現象,暴露出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結構性矛盾。在資產端,其貸款收益率(4.02%)雖略高于上市農商行平均水平,但投資類資產收益率(2.87%)明顯偏低,反映出資產配置能力的不足。負債端定期存款占比過高的問題,在2024年導致其存款成本率(2.11%)高于常熟銀行(1.98%)等同行。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農商行在2024年提出的"負債成本壓降空間"并非紙上談兵。其存款付息率(1.91%)與招商銀行(1.62%)等零售標桿銀行相比,仍有29個基點的下降空間。這要求該行在代發工資、財富管理等核心負債獲取能力上實現突破,而非簡單依賴價格競爭。
管理層震蕩與戰略延續性危機
4月25日,上海農商行發布公告稱,因工作變動原因,顧建忠辭去本公司副董事長和行長等職務。同日,上海農商行副行長金劍華因到齡退休辭職。管理層出現空缺,使得該行未來走向充滿變數。
顧建忠的離任,不僅意味著上海農商行“徐顧配”時代的終結,更折射出中小銀行在職業經理人制度探索中的陣痛。這位擁有近30年銀行從業經驗的老將,在任期間推動的戰略優化未能完全轉化為業績成果。2019年21.04%的歸母凈利潤高增長,實質是處置閑置辦公大樓帶來的非經常性損益,這種“寅吃卯糧”的利潤調節方式,反而掩蓋了主營業務的真實困境。
徐力暫代行長職責,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這位從工行系統走出的掌門人,在2015年接任行長時曾推動總資產規模從5870億增至8337億的跨越式發展。但時移世易,當前銀行業已進入精細化運營的新階段,徐力提出的“負債成本管控”策略,雖在2024年實現存款付息率壓降17BP,但在存款定期化趨勢下,這種改善空間正在被快速壓縮。
高管團隊的動蕩不止于行長缺位。副行長金劍華的到齡退休,使得管理層出現更多空缺。在數字化轉型、財富管理轉型等關鍵戰役中,穩定的高管團隊是戰略執行的重要保障。上海農商行亟需建立市場化的人才選聘與激勵機制,避免陷入“高管更迭—戰略中斷—業績波動”的惡性循環。
行業變局中的轉型突圍戰
2025年初連收兩張監管罰單,暴露出上海農商行內控體系的隱憂。18項違規事實涉及合規管理、信貸業務、內控機制等多個領域,8名員工被禁業或處罰,折射出快速擴張期積累的管理短板。這種合規風險與資產質量壓力形成共振:2024年普惠小微貸款不良率攀升至1.92%,較上年上升47個基點,明顯高于該行整體不良率(0.97%)。
在區域擴張層面,"走出去"戰略遭遇水土不服。截至2024年末,上海以外地區貸款占比僅4.94%,但不良率高達1.51%,較上海地區高出57個基點。這種"做熟不做生"的區域風險偏好,本質上反映出異地風控能力不足。在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該行分支機構未能有效復制上海地區的風控經驗,導致異地資產質量承壓。
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上海農商行面臨的不僅是業績增速的修復,更是發展模式的重構。這場變革既需要展現工商銀行系出身的戰略定力,更要迸發農商行扎根本土的創新活力。
當傳統業務模式遭遇挑戰,唯有以自我革命的勇氣推進轉型,方能在凈息差收窄的寒冬中,孕育出新的增長極。這或許正是中國區域性銀行在金融供給側改革大潮中,必須交出的時代答卷。
養生水如何征服年輕人?
中國金茂,從產品革命到組織變革
寧波銀行,穩健增長的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