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ING mag
一直聽說泉州很好吃,但具體怎么好吃,卻是模糊飄渺的,直到有了這次泉州美食之旅,用舌尖去探索一番,泉州的好吃才得以具象化。
是鮮滑細膩的面線輕盈滑進喉嚨的溫柔美味,是軟而不爛辛香十足的牛排帶來的扎實滿足,是裹著濃郁湯汁鹵面的濃郁鮮香,抑或是路邊隨手買的一份沾滿蒜汁的土筍凍、新鮮出鍋的炸醋肉……
在泉州嘗過的每一口味道,都在我腦袋里像味蕾拼圖一樣,一塊一塊地拼接出的泉州古早味的面貌,這個美味版圖隨著品嘗的數量日益擴大,這就是泉州美食的具象化了,隨便拿一小撮出來回味,都會激發口水分泌,想吃的心情無論過去多久都還是這么強烈!
我吃的也許還不是最經典最有名的店,但每一家味道卻都好吃得讓人驚喜。
01/ 泉州牛排
早上高鐵,在西街附近的民宿安頓好,已經是下午一兩點的時間了,熱情民宿老板擔心午市過后營業的店鋪不多,便推薦我們往哪個方向走,有一家雖然不是很有名但當地人很愛去吃的牛肉館。我們按照指引找到店鋪后,此時店內沒有客人,推開門問了一下還營業么,老板娘很是熱情地招待我們入座。
因為是抵達的第一頓、又是帶著舟車勞頓后的饑腸轆轆,所以看著菜單就狂點了一番:泉州牛排、咸飯、牛肉粳湯、肉粽、拌牛腰、牛肉面。泉州的牛肉館,真的太全面了,牛的各種部位安排了各種吃法,每一種吃法都特色而美味,價格還不貴,最后結賬時發現這些總共才花了八十多塊!
牛肉粳湯和咸飯
先上來的是這碗牛肉粳湯,看似酥肉在清淡的湯水中,但舀上一口試試,清甜中帶有一股藥膳味以及姜絲的辛辣味,廣東人我狂喜,很喜歡藥膳的味道。牛肉并不是炸過的,而是新鮮牛肉剁碎后,裹上一層地瓜粉,放入湯中生滾。
搭配牛肉粳湯的是一份樸實無華的咸飯,這是老板娘推薦的。咸飯里有芥菜、胡蘿卜,味道既不會寡淡也不會太重口搶戲,單吃也都很有滋味。
牛排
泉州牛排跟西式牛排完全是兩碼事。泉州牛排是完全中式做法做的燉牛排骨,燉的軟爛,一碰就可輕松脫骨。一整塊帶骨頭的牛排只要十來塊,性價比很高。每家的燉煮配方也各有特色,這家的湯汁比較清淡不濃稠,一些香料味提升了牛肉的風味,肉筋相連,軟而不爛,口感豐富。
炒拌牛腰
我很喜歡吃腰花,所以點了這份拌牛腰。腰花如果處理不好,腰臊味會很突出,但這家只是用簡單的涼拌,卻絲毫沒有不愉快的味道。牛腰片薄而爽彈,和青瓜、香菜、蒜蓉、姜絲和一點點辣做涼拌,是一道夏日開胃好菜。
紅燒牛肉面
很有在臺灣夜市吃到的那種牛肉面的感覺,用的是粗面,湯汁也有點濃稠,牛肉也給得很扎實,但相比前面幾道菜,這碗面就顯得普通了一些。
吃面條時,喜歡先嗦原味,然后再加一點點辣味,又增添多了一層滋味。
肉粽
肉粽是個驚喜的發現,沒想到牛肉店里面還有肉粽,果斷點了一個。從小就喜歡吃肉粽的我也很喜歡泉州的肉粽,肥肉雖然看起來肥得嚇人,但其實入口即化,肥而不膩,油脂和糯米融為一體,還帶點濃郁的醬汁,滿口生香。缺點是飽腹感很強,不能再來一個。
因為這家牛肉館作為我們在泉州的第一頓印象實在太好了,所以回程前的最后一頓,我們決定再次光顧這家店,吃飽再走路回民宿拿行李去高鐵站。于是又點了豐富的一大桌,牛肉羹湯、牛腰湯、炒拌牛百葉、牛肉米線還有咸飯。也是很實惠,七十多就能結賬。
牛肉面線
這次把粗面條換成面線,雖然還是牛肉湯底,但主食的口感就產生了變化,各有秋千。
牛腰湯
湯底還是藥膳味的湯底,牛腰的火候也是燙得剛剛好。加入了很多姜絲去腥增味,很喜歡,可以腰片和姜絲連著一起吃。
炒拌牛百葉
雖然同樣是炒拌系列,但是牛百葉是搭配大量的香菜,而牛腰則是搭配青瓜,有講究。牛百葉也是煮得很爽脆可口,醋和辣的比例很均衡,提味不搶味。
02/ 泉州面線糊
晚上路上遇見一家面線糊店,因為還沒吃過,就進去光顧,老板是老奶奶和老爺爺,普通話也不怎么好,我也不是很聽得懂閩南話,在門口有個點餐的櫥窗,看中哪些肉就比比劃劃就點好了。點了醋肉和鹵大腸。
第一次吃面線糊真的有驚到我了,非常喜歡,面線柔順絲滑,味道咸鮮,配料也豐富,撒點微微胡椒提味,又鮮又有胡椒的辛辣味,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喝。聽說面線糊會自己繁殖,但是在我這里是不可能的,因為好吃讓我吃得很快!
由于面線糊實在是太對我胃口了!隨便找的一家都很好吃,所以第二天的早餐也決定要吃面線糊。也是在路上走走看到有店就進去了。
這家店客人很多,要排隊點餐,其中不乏本地人,可選的配菜也更豐富了。由于人多,店里很忙碌,點餐的時候會莫名有一種緊迫感,思考半分感覺都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哈哈,所以我排隊開始就已在默默觀察大家會點什么配菜,到我的時候,我就有樣學樣地、快速點了幾樣,因為已經吃過一次,確定面線糊是自己很喜歡的口味,所以這次點的配料就更多了。
“大腸、魚肚、鴨血和海蠣,再來一根油條……還要加一份花生湯加蛋。”
老板的制作速度非常快,可以說是點餐界的"同聲傳譯",基本我剛點完,就可以取餐了。所以雖然排隊的人很多,但是也不會等很久。
如果說第一家讓我喜歡上面線糊,那么這家店是讓我對面線糊徹底沉迷。
湯底濃稠鮮香,面線軟綿細滑,再加上大腸的軟糯,魚肚的爽脆,海蠣的爆汁以及鴨血的滑嫩!每一樣味道都無可挑剔!
看到當地人點都會搭配一份油條,我們也來了一根,香酥的油條放進去面線里泡一會兒,吸收了湯汁,油條也變得飽滿鮮香了。
- 花生湯
排隊的時候還不知道有花生湯,到我的時候才看到有一大鍋花生湯在眼前,美食雷達滴答響,馬上臨時追加的花生湯,只見老板把生雞蛋攪拌開,速度舀上花生湯,蛋花隨即在碗里綻開。花生湯是甜口的,花生已去皮,雖然粒粒分明但卻十分綿軟,一抿就化,蛋花更是香滑細膩,兩者完美融合在一起。花生湯也可以沾著油條吃,這樣油條又被賦予了另一種風味了。
03/ 泉州鹵面
在泉州吃鹵面的店應該很多,而泮宮鹵面也是我們隨意進入的一家店。
泮宮,是古代的最高學府,現在泉州仍能參觀到泮宮的牌樓,和文廟連在一起。泮宮鹵面之所以叫這個名字,也是舊時開店是在泮宮附近,如今店面雖然已經搬離泮宮,但是店名仍幫我們記住那段老時光,以及鹵面的老味道。
進店后,先來到冰箱前挑選食材,食材的種類很多,有菜有肉,還有各種海鮮。
我也沒看價格,全憑自己的喜好去挑食材,章魚、魷魚須、灌腸、蟶肉、牛肉;另外一碗則是加了豬肝、蝦仁、海蠣、魷魚。老板娘還推薦了一份五香卷。結賬137元,差不多一碗面條要五十多塊,看了價目表發現我真會點,都是點貴的海鮮。
鹵汁的味道很復雜又濃稠,介乎于湯面與拌面之間,點的料比較多,在海鮮里面找鹵面很滿足,每一根面條、每一個食材都裹滿濃郁的醬汁,帶有海鮮的鮮以及花生醬的香醇,味道印象深刻,個人很喜歡。
五香卷皮薄肉厚,用豆皮卷著瘦肉、蝦肉和馬蹄制成肉卷再油炸,口感豐富,經典搭配甜辣醬。但不宜吃多,容易感到油。
04/ 姜母鴨
在泉州街頭,吃姜母鴨的店隨處可見,家家也都各有特色,分干香派和湯水派,但無論派別如何,姜和鴨不會缺席。我們去的是干香派的斯丹,排隊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一排又一排的沙煲整齊排列,店員在熱火朝天在煮著鴨子,熟練地加上油,翻滾著鴨子、蓋上蓋子,一套動作行云流水。
姜母鴨新鮮出爐,上桌時煲里面的油還滋滋作響,鴨子和姜的香味頓時飄香四溢。鴨子和姜都干煸得很香,外皮有一層焦香。
用油在沙煲里干煸的鴨子,被熱油激發了肉香,干香可口。
姜也可以一起食用,但是吃到底的時候,油比較多。
下次有機會希望可以嘗一下湯汁派的,會不會用醬汁拌飯更香呢?
05/ 肉燕扁食
肉燕扁食光看樣子,是餛飩江湖中的福建流派。我起初也不是很分得出肉燕和扁食有何差別,甚至一度以為是同一樣食物不同叫法,去吃了兩家店,卻發現大相徑庭。
第一家叫阿肥發扁食。沒吃過扁食,所以點餐之后滿心期待,上桌后發現就是云吞模樣啊,皮和肉各占一半的比例,湯底是加了紫菜和芹菜的清湯,我本來就很喜歡吃嫩滑的云吞皮,所以也不討厭,但是也沒有了驚喜,感覺就是普通的餛飩。
第二家叫肉燕扁食草包飯。店里菜單第一個菜品就叫“肉燕扁食”,最后面還有“草包飯”,所以店名非常簡單粗暴,把有的特色美食直接當作招牌了。
這次多了肉燕二字的扁食確實與眾不同一些,皮薄肉厚,粉嫩嫩、胖嘟嘟,很有食欲。肉燕扁食看起來很大顆,但是重量意外的輕盈,里面的肉感覺被捶打很多次,口感爽脆。外面得肉燕皮看起來雖然薄薄的,但是有一股咸鮮味。
比起扁食,更喜歡肉燕扁食啊。兩者的區別是后來了解的,扁食是面粉皮包肉,而肉燕皮則是加入了肉,屬于肉包肉。能把肉搟成這么薄,制作工藝應該不簡單。所以追求肉感的,試一下肉燕扁食,更有特色呢。但是喜歡吃滑溜溜的餛飩皮的,普通的扁食也不錯。
06/ 泉州小吃
泉州的小吃,十分豐富又有特色!有一些耳熟能詳,有一些卻聞所未聞。
- 手工麻糍
麻糍,外形跟廣州這邊的糯米糍有點像,但泉州的麻糍咬開后卻內有乾坤!軟糯彈牙的麻薯,包裹著不同的餡料,有芝麻餡、花生餡等等,而餡料當中讓人一口驚喜的制勝材料是酥脆的薄脆。不甜不膩不黏牙,又糯又香酥!
手工麻糍店里都是現包現做,店員制作的速度很快,排隊隊伍雖然長,但也一下子就買到了。
本來只是買了幾個嘗嘗鮮,但是太好吃了,又回到排隊隊伍,買一盒全家福帶到高鐵上吃。全家福就是各種口味都有兩個,花生、芝麻和椰蓉。
- 芋頭餅
芋頭餅的外面香酥,四周沾滿一層芝麻,里面是滿滿的芋泥,不是完全細膩絲滑,保留芋泥的顆粒感,料很足。
- 炸醋肉、炸紫菜、炸菜粿
來了一份三拼,三種炸物都可以品嘗到。醋肉是里脊肉是裹粉里面加了醋,所以炸的面衣帶點酸酸的味道。炸紫菜也很香酥;炸菜粿則是方塊型的炸蘿卜糕,粉質感會比其他兩種強烈。
- 土筍凍
第一次吃土筍凍是在廈門,當時以為里面條狀物是土筍,后面才知道里面的是沙蟲!不是真的昆蟲,而是一種非常鮮甜的海鮮。熬制過的沙蟲會出膠,所以形成這層果凍狀的膠質。口感爽滑彈牙,澆上蒜蓉醬油醋,味道咸鮮開胃。
- 海蠣煎
泉州的海蠣煎,就是小海蠣與雞蛋和地瓜粉炒制而成的一種小吃,在潮汕地區的蠔仔烙、臺灣地區的蚵仔煎,各有叫法,也各有一些差異。
比起潮汕的蠔仔烙的規整,泉州的海蠣煎“炒”得更加隨性肆意,在平板煎上,看著地瓜粉、雞蛋液結糊便打散,兩個鐵板鏟子不斷攪拌翻滾,煎好后的海蠣煎是沒有固定形狀的,卻講究固定的顏色,一青、二白、三紅、四黃,分別是青蔥、酸蘿卜、甜辣醬以及雞蛋,四種元素,組成這份帶有泉州特色的海蠣煎。因為是煎物,所以酸蘿卜絲起到解膩的重要作用。
- 啾啾螺
晚上的泉州,各類小吃更加涌動,比如會遇到有一些是白天找不著,晚上才出動的特色美食。偶遇一個路邊攤,不斷傳來“沙沙沙”的聲音吸引了我。只看到大叔拿著一個不銹鋼茶碗盅不斷地搖,聲音就是這里面傳出來的。這種可遇不可求的路邊美食,抱著好奇也來了一份。
螺很小,嗦出來的肉更小,基本是嗦螺表面的那層花生醬汁。嗦到后面,兩腮發酸,根本嗦不動了。
- 洪瀨雞爪和鹵料
本來路過一家鹵料店很想吃,非常高人氣,很多本地人光顧!但是排了很久隊,最后沒再等了。
不過,心里還是對泉州鹵料心念念的。然后走過一段路后就遇到這家雞腳店,也有相似的鹵料,人不多,老板娘也很熱情,就輕松地買了這份雞爪和其他鹵料。打包回民宿吃,還在便利店買了兩瓶啤酒,是這晚宵夜簡單又完美的搭配。
泉州人真的很會用各類香料,不管是牛排、鹵面還是鹵料,雖然在食物上看不到香料的樣貌,但是它們的味道卻都深入其中,成為這些特色美味的靈魂。不辣的鹵味真的很合廣東人胃口。
我特別喜歡爽脆的食材,比如生腸、鴨郡把、鴨腎、鴨腸、蓮藕等;以及啃骨頭系列,就是喜歡那些連著汁水嗦進去的爪子和鴨頭等。
洪瀨雞爪則是意外的收獲,在此之前沒有聽聞過這個美食,店門有寫著介紹是“閩南特產”“中華名小吃”。
洪瀨,是泉州的一個鎮,這里出產的鹵雞爪特別有名,不同于其他鹵雞爪的軟爛,洪瀨雞爪追求爽韌和嚼勁,鹵好后雞爪的膠質層還是保持彈牙的口感。
- 四果湯
閩南人的夏季回憶,也許是炎熱、蟬鳴和四果湯吧。四果湯是閩南有名的糖水,選擇四種配料,加入碎冰和糖水,冰爽甜蜜,消暑佳品。
四果湯的配料選擇十分豐富,芋圓、芋頭紅豆、綠豆、蓮子、仙草、各種珠子、各類水果等。我選了芋圓、芋頭,石花膏和阿達子。
阿達子和芋圓都很香糯、芋頭粉嫩綿密、石花膏爽嫩絲滑。石花膏第一次吃,最讓我驚喜~
- 石花膏
石花膏是由一種叫石花菜的藻類制成。在四果湯里嘗過石花膏后,就愛上了那種絲滑爽嫩的口感了。
在泉州,石花膏可以出現在糖水里,也可以單獨成一款解暑飲品。因為是透明質地,所以在糖水里看不到它的樣子,但是只要吸上一口,滑嫩嫩的石花膏就馬上充滿口腔。
- 泉州搖桃
廣西有酸嘢,潮汕有拖桃,而泉州則有搖桃。桃花春開,夏季結果。
桃子在夏季上市,泉州人吃桃子喜歡搖著吃。桃子洗凈去毛也是加入鹽巴搖啊搖,腌漬桃子也是加入話梅搖啊搖。搖好的桃子酸甜爽脆,是閩南的夏日限定吧。
#碎碎念:
泉州,古稱刺桐、鯉城等,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海港城市,即使有著眾神之城,各種宗教寺廟遍布這座城市,我卻沒有好好去游覽,因為盛夏八月的泉州,連空氣都是濕噠噠黏糊糊的,是南方海港城市那種夏季的濕熱感了。
即使這是一座很適合散步的城市,我也沒有克服這里夏季忽而暴雨忽而曝曬的悶熱天氣,感覺很多有趣的角落都沒有好好去探索,而隱藏在其中的更地道古早的美味,更沒精力去找尋了。幾天的時間,又豈能把這座歷史名城的美食吃個遍呢。雖然只是淺嘗了幾家,去的還不是最經典最有名氣的店,卻家家美味都讓我萬分喜歡!剛離開就已經開始想念這里的美食,很期待下次、下下次再去吃。也許會找個涼爽一些的季節去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