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搜圖編輯搜圖編輯搜圖編輯搜圖
某地產大佬認為葡萄酒西方人的,而白酒是我們自己的,所以為了文化自信,他只喝白酒。
他聲稱:
白酒無論從發酵技術,還是釀造工藝,比葡萄酒都要復雜得多。而且,從酒文化的歷史上看,我們祖先釀酒是用于祭祀,所以選用的都是最好的糧食,而西方人是為了消化難以存儲的葡萄才釀的酒。喝酒也關乎到文化自信,所以,我只喝白酒。
這位腰纏萬貫的巨賈,生怕別人說他沒文化,言必稱文化,言必稱歷史,言必稱技術,言必稱工藝,云山霧罩搞了一大堆技術、工藝、文化、歷史,最后得出結論,為了文化自信,他只喝白酒。
真的喜歡喝白酒,想喝就喝,扯什么文化自信?別讓人家笑話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說實在的,這位貌似很有文化的大佬,一大段話,反倒凸顯了他高度沒文化。
在發酵工藝和發酵技術,白酒和葡萄酒孰優孰劣,本來就不是一個什么可以比較的問題,不能說誰復雜,誰就優秀,誰就先進。事實證明,能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問題,才是最優解。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說到酒的歷史和文化,這位老兄言之鑿鑿地說我們的祖先釀酒是為了祭祀,所以選用的都是最好的糧食,這就純屬歪曲歷史了。我們祖先最早發明的酒,既不是為了祭祀,也不是糧食酒,而是果酒,這方面有非常多的文獻資料和民俗學證據,如果各位看官感興趣,可以看一看本人很久之前寫過的一篇拙文“酒”是誰發明的?男人,還是女人?有證據表明,是女人!。
的確,我們的祖先在祭祀的時候,選用的是糧食,而且把五谷分成等級,稻、麥、黍、粟、菽,不同等級的谷物釀造的酒,其等級也不同。這些分等級用于祭祀的酒,有一個專有名稱,叫做“醴”。然而,人類最早的酒,包括我們的祖先,都是在自然界中發現的天然發酵的果實而形成的酒,而且,即便是糧食釀造的酒,最早也是因為剩飯而發現的,并非特意為了祭祀而立項攻關發明的。
江統之《酒誥》明確記載:
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看著沒,剩飯。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而且,即便是古代用于祭祀的分等級的糧食美酒醴,也不是這位大佬口中的白酒,而是米酒。傳統中國流行的是米酒和黃酒,我們現在酒桌上常見的用糧食經過高溫蒸餾的高度酒,是元代以后,才從國外傳進來的,明清以后才逐漸流行起來的。如果這哥們非得說喝白酒就是文化自信,那么他喝著外國人發明的白酒是自信的哪家文化呢?
西方人喜歡喝葡萄酒,并非僅僅因為害怕葡萄爛了,沒處消化,那是因為這種東西很美味,也是因為種植的葡萄有剩余,這和我們有余糧釀酒是一個道理,怎么就扯到誰高誰低去了?
況且,西方人也不是沒有糧食酒:
- 威士忌是用大小麥芽、黑麥、玉米等釀造的;
- 伏特加是用黑麥、大小麥芽、玉米、葡萄和馬鈴薯等釀造的;
- 金酒是用大麥、玉米、黑麥等谷物,以及杜松子和香草等香料釀造的,
拋卻這些不談,我們只談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酒——西方人發明的啤酒,那也是千真萬確用大麥芽釀造的啊,怎么就把西方的酒和糧食絕緣了呢?
所以說,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有用糧食釀造的酒,也都有用果實釀造的酒,人類發明酒,都是無意之中的事情,飲用之后,發現能通天,能通神(致幻作用),于是被原始部落中的巫師和酋長所利用,跟祭祀扯上了關系,便變得神圣起來。
再后來,隨著物資的豐富,不論是人工種植的果實的剩余,還是糧食的剩余,普通人都得以品嘗到美味。
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過程,盡管都是各自的歷史和文化,但也都各有特色,無分短長,非要把喝酒跟文化自信拉扯到一起,就不但顯得滑稽,更讓人覺得做作,甚至給人一種居心叵測之感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想喝啥酒,就喝啥酒,真的沒必要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