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百年逆襲:一場“高端化PUA”如何捧出“液體黃金”?
從宴席配角到社交硬通貨,從“燒刀子”到“液體黃金”,白酒用百年完成了一場教科書級的身份躍升。這場逆襲的核心,與其說是品質勝利,不如說是持續百年的“高端化PUA”——借文化之名重構認知,綁定權力制造剛需,用稀缺性撐起暴利,最終讓一代人從“喝不慣”到“離不開”。
中國人對酒的感情向來摻著文化分量,從商周祭祀酒器到唐詩里的飲酒豪情,“喝酒即品文化”的觀念根深蒂固。而白酒恰恰鉆了這個空子:它自身歷史不過數百年,卻悄悄嫁接了黃酒等發酵酒的千年故事,把“酒有文化”的大框架,變成了自己的“身份外衣”。
清末民初的動蕩,成了白酒逆襲的第一個契機。黃酒不耐儲存、運輸成本高,而高度數的白酒耐儲存、易攜帶,成了戰亂年代的剛需品。但此時的白酒仍屬“市井飲品”,真正的轉折點在建國后:糧食短缺時期,白酒出酒率遠高于黃酒,更符合“節約糧食”的需求。政策向白酒傾斜,國營酒廠擴建,甚至被納入“國家戰略物資”,這種“官方背書”悄悄改寫了它的定位——從底層“燒刀子”變成與“生產建設”掛鉤的實用品,為高端化埋下伏筆。
白酒的辛辣本是短板,卻被營銷包裝成“特色”。上世紀80年代起,酒企掀起“尋根運動”:濃香型講“千年窖池”,醬香型說“九蒸八酵”,清香型拉上“古法工藝”,刻意模糊蒸餾酒僅數百年歷史的事實。當“500年窖池”的故事重復千百遍,辛辣成了“歲月的厚重”,灼燒感成了“夠味兒”。更妙的是,他們把“懂白酒”與“有文化”綁定——你覺得難喝?那是不會品。這種認知打壓,配上“喝酒即品文化”的底色,讓無數人硬著頭皮喝下第一口,慢慢“培養”出“鑒賞力”。
真正讓白酒坐穩“高端”的,是與權力、社交的深度綁定。上世紀90年代后,商務、政務宴請成了白酒主場,某些品牌靠“國宴用酒”完成終極認證。此時的白酒已非飲品,而是社交貨幣:酒杯里的度數=面子厚度,開什么酒=重視程度。“文化”成了最好的包裝,喝的是“國宴體面”“百年底蘊”,哪怕故事剛編沒多久。在這種場景下,口感不重要,重要的是“喝某品牌能顯身份”,久而久之,“喝高端白酒”成了“融入圈子”的必修課。
最后,用“稀缺性”給價格鍍金。某高端白酒單瓶硬成本不足50元,出廠價卻近千元,利潤全來自“核心產區不可復制”“數年窖藏”的故事,毛利率超90%,遠超奢侈品。酒企們把“稀缺”編進文化里,讓價格翻幾十倍仍有人追捧。
如今的白酒穩居酒類消費頭把交椅,但它的高端化,從不是因為口感優越或承載深厚文化,而是精準的認知重塑:借“喝酒即品文化”的老觀念,用嫁接的歷史掩蓋短板,靠社交場景賦予價值,最終把成本幾十元的酒,變成了數百倍溢價的“文化符號”。
就像有人喝一輩子白酒,仍覺得啤酒清爽、紅酒順口,卻在酒桌上笑著說“白酒夠勁兒”——這或許就是這場百年“PUA”最生動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