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近這幾年你對國產汽車有點關注,可能會有一個印象,國內汽車品牌好像特別喜歡“7”這個數字。
這種印象不是空穴來風,細數一下會發現,數字“7”已經成為了車企的心頭好。有人統計,僅在2024年,就有至少21款新上市的車型名字里帶7。
幾乎每一家智能汽車品牌都有帶著數字7的車型,特別是這兩年新上市智能汽車型號充斥著S7、R7、M7、L7、P7、SU7、ES7、EC7、LS7……
01 “7”的逆襲:從冷門到爆款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6、8、9這些寓意吉祥的數字更受青睞,而夾在中間的“7”往往顯得默默無聞。但在智能汽車時代,這個數字卻實現了“逆襲”,成為最受歡迎的車型代號之一。
根據第三方汽車行業平臺的公開數據,2023年-22024年在售熱門車型中"7"字車型有38款,"8"字車型則為13款,前者是后者的3倍多。
為何“7”會受到如此追捧?對此,汽車行業專家李剛分析指出,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先行者帶來的示范效應。十多年前,“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相繼成立,它們的成功車型普遍使用了“7”這一數字,如小鵬P7、蔚來ES7、EC7,以及理想的L7。這些車型在市場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提升了消費者對“7”的認知度。
此外,小米SU7、問界M7等車型近年也相繼走紅,進一步強化了“7”作為智能汽車幸運數字的形象。進一步強化了7的地位?!捌渌放圃诿臅r候也會借鑒,希望搭上用戶的認知慣性順風車,快速讓消費者對自己的車型產生印象。”
李剛認為這種做法并不新奇,在各行各業,行業先行者的命名方式普遍會成為行業的通用規則。例如手機行業,許多廠商都模仿蘋果的命名策略,采用“上一代型號+1”的方式推出新產品。
其次,早在燃油車時代,“7”就已承載著高端與科技的象征意義,典型代表就是寶馬7系和奧迪A7。
寶馬7系是寶馬品牌常規量產車中的旗艦轎車和天花板,始終代表寶馬最前沿技術,而奧迪A7也代表了奧迪燃油車領域的最強技術整合。
因此,這兩個車型自然成為國產智能汽車品牌對標的目標,比如蔚來就先后推出ET7和ET9兩款車型對標寶馬7系。
另外,從產品矩陣的角度來看,車企選擇普遍用7作為車型的數字還有一個考慮,7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數字,向上可以拓展到“8”“9”高端系列,向下可拓展到“5”“6”入門車型,因此它也成為品牌產品線的重要“陣眼”。
02 汽車命名的“通貨膨脹”
“7”的流行,其實也反映出一個更廣泛的現象——近年來智能汽車命名方式正經歷一場“通貨膨脹”。
在BBA時代,寶馬和奧迪以數字命名車型,通常都在1-8以內,5 以上的車型通常被視為中高端,5 以下則為中低端。
但國產智能車企打破了這一規則,5以下命名的車型幾乎絕跡。很多車企的入門級車型開始從5開始,原來代表中高端的7也開始放在了入門車型上,比如深藍S7(14.99萬起)、海豹07(13.98萬起)等平價車型使用"7"命名 。
不僅如此,數字上限也不再局限于個位數,開始出現兩位數甚至是3位數,比如享界S800、坦克700等三位數命名。
不僅是數字通脹了,連字母也通脹了。比如奔馳雖然以字母命名車型,但面相大眾的產品主要是A級、B級、C級、E級。
但國產智能汽車起步就是E,甚至從中間的字母L、M、N、P、R、S開始命名。
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其中3系、A4、C級代表入門豪華,5系、A6、E級為中高端 ,7系、A8、S級定位旗艦豪華的傳統命名體系被徹底顛覆 。
03數字內卷背后:撞名成常態,辨識度缺失
在命名方面的大膽改變,一方面當然彰顯了國產智能汽車打破傳統等級制度的野心,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數字和字母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定位意義。
最近在車圈里有一個笑話:兩位車評人在一起討論“S7”車型,但是兩個人的討論總是驢唇不對馬嘴。最后才找到了原因,原來一個說的是智界S7,另一個人說的廣汽傳祺S7。
由于命名方式高度趨同,加上對熱門數字和字母的追捧,“撞名”已成為常態。
以S7車型為例,不僅有智界S7和廣汽傳祺S7,還有深藍S7、星海S7,另外L7車型也同時存在理想汽車L7和智己汽車L7。
這種撞車不僅讓車企尷尬,也讓消費者感到困惑。
相比傳統燃油車朗逸、軒逸、卡羅拉、高爾夫等有辨識度的中文名,"字母+數字"組合讓普通消費者難以記憶和區分。
“早期新勢力品牌在使用字母和數字組合命名時,是有明確意圖的,是為了建立獨特品牌語言?!崩顒偨忉尩馈?/p>
例如,蔚來的ES系列中,“E”代表電動(Electric),“S”代表SUV;特斯拉Model 3的“3”源自百公里加速3秒的概念。
然而現在很多車企缺乏文化積淀,在命名上只是盲目跟風使用“套娃式”的數字和字母組合,背后的含義模糊不清,導致用戶根本無法理解其含義。
一項調研顯示,超過60%的消費者無法準確說出三個以上智能車型的全稱。
他也預判,短期內"7"字車型熱潮不會退燒,甚至更多車企將加入這場數字競賽。但總有一天,會有更多的人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屆時,如何在有限資源下,通過創新的命名方式,既保持簡潔易記,又能突出品牌特色與產品個性,將成為車企們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