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關區九州合作新村二區的街邊,一家名為“一品香通渭炒菜雜糧面食”的小店吸引著八方食客紛至沓來。這里沒有華麗的裝潢,不過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間,布置得溫馨整潔,后堂更是一塵不染。虎皮辣椒、蘿卜干等各色小菜整齊擺放,免費供應的漿水與茯茶,讓每一位進店的客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舌尖上的通渭味道
5月21日中午,小店逐漸熱鬧起來。“來一碗懶疙瘩和一份小菜。”“一碗漿水面,再加份鹵肉!” 此起彼伏的點餐聲在店內回蕩。收銀臺前,6個大瓷缸格外引人注目,其中3個裝滿了自制漿水,每缸足有200多斤。店主張小霞笑著介紹:“我們通渭的漿水和蘭州的可不一樣,制作時會加入芹菜、蓮花菜、蘿卜等蔬菜,做出來其實就是酸菜,特別合定西、天水、隴南人的口味。一到夏天,這幾口缸的漿水很快就賣完了。”
店里主營各種通渭特色雜糧面食,雀舌面、蕎面節節、雜糧臊子面、漿水面片等,每一樣都獨具風味。尤其是懶疙瘩、洋芋面、蕎面節節,最受顧客青睞。這些雜糧面由豌豆面、包谷面、小麥面、蕎面等精心搭配,全手工制作而成。炎炎夏日,一碗漿水酸菜面,搭配精致小菜和鹵肉,再加上咸韭菜這靈魂一筆,不僅可口,更是解暑良方。每到此時,小店生意火爆,每天能賣出100多碗,回頭客絡繹不絕。
創業路上的風雨兼程
然而,誰能想到,這家生意紅火的小店背后,藏著一位單身媽媽的艱辛與堅韌。80后的張小霞是地地道道的通渭人,二十多年前,她懷揣夢想來到蘭州打拼,在一家高爾夫球場一干就是14年,憑借努力坐到了高管位置。但生活的變故突如其來,兩個孩子上初中時,她遭遇了離異。從那時起,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她一人肩上。
面對困境,張小霞沒有退縮。從小跟著母親做飯的她,毅然決定轉行做餐飲,在蘭州開一家通渭特色雜糧面店。創業初期,困難重重。小店剛開業時,生意慘淡,無人問津。但張小霞沒有放棄,她憑借著對家鄉味道的執著,不斷改進口味,用心經營。慢慢地,生意逐漸有了起色,顧客們口口相傳,小店的名氣越來越大。
11年來,張小霞既是老板,又是服務員,還時常要到后堂幫忙。她每天起早貪黑,忙前忙后,只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供他們讀書。“那時候真的太難了,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要付出比別人多10倍的努力。但看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學習成績優異,我告訴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回憶起創業的艱辛,張小霞眼中閃爍著淚光。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小霞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女兒考入了山東大學,畢業后順利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兒子也考上了天津醫科大學,如今正在攻讀研究生。說起一對優秀的兒女,張女士滿臉驕傲與欣慰:“孩子的生活費和學費,全靠小店的收入。現在女兒工作了,不用再操心她的費用,兒子雖然還在上學,每月需要2000元生活費,但店里生意不錯,壓力也小了一些。”
生活饋贈的甜蜜果實
張小霞的父母還在通渭農村生活,對于女兒的婚姻問題,老兩口十分牽掛。兩個懂事的孩子,也希望媽媽能早日找到幸福,重新組建家庭。對于未來,她充滿希望:“感情的事急不來,我相信緣分,會耐心等待那個有緣人。現在,孩子們有出息,店里生意也穩定,我覺得生活特別有奔頭。”
在這一方小小的面食店里,張小霞用雙手創造著生活,用一碗碗雜糧面,為孩子們撐起了一片天。她的故事,是無數奮斗者的縮影,更是一位母親偉大與堅韌的見證。在悠悠歲月中,她如同一朵鏗鏘玫瑰,在風雨中綻放,散發著獨特的芬芳,也激勵著更多人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追逐屬于自己的幸福。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建榮 見習記者 趙玉芳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