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居民在“家門口”學知識技能、享特色課程、尋生活樂趣,神木市以“民需”為導向,以“民享”為目標,以“民治”為路徑,將社區學院打造為“幸福加油站”,激發了基層治理“源頭活水”,形成覆蓋市、街道、社區三級的教育網絡,通過特色課程編織起全民終身學習的新圖景,點亮居民幸福生活。
三級網絡織就教育版圖,傳統技藝架起鄰里橋梁
作為榆林市社區教育體系的重要支點,目前神木市社區學院構建起“市級統籌-街道樞紐-社區落地”的立體化教育網絡。已在濱河新區街道、麟州街道等4個街道設立教學樞紐,將教育觸角延伸至新元社區、宏光社區等28個基層教學點,這一科學的架構布局,讓社區教育真正走進居民生活,成為觸手可及的“家門口學堂”。
麟州街道宏光社區的手工驛站就是其中一個,“每周的編織公益課,用毛線鉤織、果盆編織串聯起鄰里情誼?!?宏光社區黨支部書記楊宇介紹,非遺手工編織課堂不僅是技藝傳承的陣地,更成為社區治理的柔性紐帶。在袁紅梅老師的非遺手工編織課堂上,學員們正專注編織,手把手的教學方式,讓每一位學員都能掌握毛線鉤織和藤條編織的技能,能夠制作出她們自己的作品。學員們在慢節奏的創作中,既掌握了實用技能,也在交流互動中拉近了彼此距離。
三大課程矩陣激活社區活力,全齡共學繪就美好生活
在課程體系建設上,社區學院緊扣居民多元化學習需求,精心打造了“文化藝術+實用技能+生活素養” 三大類共40門精品課程。文化藝術類課程中,剪紙、書法等特色課程,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激發了居民對非遺藝術的熱愛;實用技能類的美妝、手工編織課程,貼合生活實際,幫助居民掌握實用技能,提升生活品質;生活素養類的瑜伽、舞蹈等課程,則關注居民身心健康,滿足不同年齡群體的學習需求。這些課程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理論與實踐并重,構建起豐富多樣的課程矩陣。
在新元社區,剪紙班學員王慧正與鄰居切磋技藝:“老師手把手教,還能和鄰居們邊剪邊交流,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又交到了新朋友,日子過得特別充實?!奔艏堈n程不僅讓王慧掌握了一門傳統技藝,更成為她融入社區、結交朋友的橋梁。在這里,不同年齡、職業的居民找到了共同語言。新元社區工作人員劉慧介紹:“社區目前開設了剪紙、油畫、太極和瑜伽班,這些課程既滿足了居民的精神文化與健康需求,又為不同年齡、職業的居民搭建了共同學習、培養興趣的平臺。”
在大興社區瑜伽課堂,學員們跟著指導老師的節奏,將指尖緩緩探向“云端”。學員高存霞的蛻變頗具代表性,她說:“以前肩頸僵硬、睡眠差,現在通過每周兩次的社區瑜伽練習,身體明顯舒展,精神也好了,在這里,不僅改善了亞健康,也讓我愛上了瑜伽課。”據統計,神木市社區學院現有在讀學員700余人,學員年齡跨度從6歲兒童到60歲長者,形成“少有所學、壯有所長、老有所樂”的終身學習氛圍。
政校聯動培育文明沃土,創新模式驅動教育革新
“神木市社區學院堅持‘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社區教育工作原則,把社區教育辦在了居民家門口,形成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良好局面,推動了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神木市繼續教育中心工會主席賀萬利表示,學院通過“線下實訓+社區實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讓學習既充滿專業性,又不失生活氣息。在這里,社區教育不再是刻板的說教,而是成為居民充實生活、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也成為神木市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強勁引擎。
神木市社區學院將持續深化“教育資源整合、品牌課程培育、社區治理聯動”三大工程,致力于打造陜北地區具有示范效應的社區教育標桿機構,通過不斷優化課程體系、提升教學質量、加強社區合作,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學習型社會。
高倩 王慧琴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