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線下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
不是消費降級,也不是創業潮,而是——線下商鋪大面積“撲街”。
而且不是某個城市、某條街的個別現象,而是全國性的“集體失血”:一條街倒一半店,商鋪半年租不出去已成常態。
一個做商業地產的老朋友直言,很多鋪面降價30%、50%,都無人問津,運營方欠租跑路的比比皆是。
曾經“躺著收租”的神話,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誰殺死了實體商鋪?
表面看是租金、人力、物流這些成本壓力太大,實則背后的“真兇”是消費習慣的徹底改變。
曾經我們圖個方便,愿意在街邊多花點錢買個現成的。
現在呢?快遞早已攻城略地,大城市24小時送達,小城市兩三天,連偏遠鄉鎮也實現了5日可達。
買東西懶得砍價?直接拍照識圖、比價下單、退換無憂,動動手指解決一切。
2024年,中國快遞業務總量達到1745億件,什么概念?比歐美、日韓、東南亞加起來還多。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每一單網購的背后,可能就是一家實體店的關門大吉。
電商大戰:線下的末日沖刺
今年,京東、美團、淘寶三家混戰“閃購”市場,搶的是30分鐘配送、1小時送達的極速體驗。
閃購就是把派送時間縮短至半個小時左右,直接從用戶附近的倉庫調貨……
現在年輕人出門逛街,看到一個東西很喜歡,直接就手機比價下單,回家的時候,快遞可能已經先放家門口了。
于是,手機數碼店、母嬰店首當其沖成了“重災區”。
跟網價差太多沒人買,跟網價一樣又不夠交房租,怎么做都兩難。
很多創業者被迫轉向“線上暫時替代不了”的業態——奶茶、咖啡、餐飲、寵物、烘焙……
但這些賽道早已內卷成災。
曾被稱為“年輕人創業三大割草機”的奶茶、咖啡、烘焙,已經成了“快速消耗積蓄”的坑。
而餐飲更慘,一條街十家餐館,可能只有一家顧客盈門,其他不是做促銷虧本撐著,就是直接關門走人。
模仿、內卷、死循環
中國人做生意的邏輯,有時候就一個字:抄。
你開店賺錢,我也來照搬,價格一路壓低,最后大家一起玩完。
特別是很多人不了解真實經營數據,看到表面排隊就以為能賺錢,結果一開店才知道,別人是在燒錢換流量,自己連成本都沒回本。
有商家為了搶客戶,做出雙人套餐不到百元的活動,結果全店顧客都沖著套餐來,單價低、利潤薄,撐不了幾個月就“自殺式”關門。
房東的“迷之操作”
讓人嘆息的是,很多商鋪倒閉的“最后一擊”,其實來自房東。
有房東覺得:“租客賺錢,我也要漲價。”
租客艱難求降價,反被拒絕:“不租就算了。”
哪怕店空半年、虧幾十萬,也不松口。
新東方旗下一家托育機構生意一直不錯,卻因房東漲價被迫關門。
租金一年170萬,疫情三年都扛過來了,現在卻因為租金不降反升,被迫放棄原址,裝修費白搭,客戶也流失。
房東們常說“不缺錢”,但等市場教育他們,“偷偷降價”才是常態。
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懂一個簡單的邏輯:租客賺錢了,才能繼續租你的鋪;租客活不下去,你的房子再好也沒人租。
開店,是不是個好主意?
現在還有人問要不要開店?我的建議:能不碰就別碰
不是說線下不能賺錢,而是門檻變高了,難度成倍上升。
過去六成人能賺點小錢,現在能活下來的不超過一成,先問自己一句:你真的能比90%的人強嗎?
別干了兩年三年,起早貪黑,全家搭進去,最后還不如去打工攢的錢多。
投資商鋪?小心變“真不動產”
更別說還有人想著投資商鋪收租。
這幾年,電商還會持續爆發,閃購、直播電商、社區團購,每一波都在進一步“蠶食”線下。
實體經濟每被互聯網“進攻”一次,商鋪就掉一塊肉。
你投的商鋪,租不出去,那真就成了“只掉價、不變現”的不動產。
過去那種“坐等收租,一鋪傳三代”的神話,已經破滅。
如今想做生意,得重新算賬:租金、客流、競爭、電商威脅……一樣都不能掉以輕心。
未來的路,只屬于懂局勢、懂成本、懂得共贏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