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房產當包租公” 曾是許多人眼中的理想生活,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房東卻選擇讓房子空著,任憑灰塵落滿窗臺。當網友曬出租客退租后的實拍圖 —— 消失的家具、發霉的地板、斷裂的踢腳線和開裂的墻面,人們才讀懂了這份 “寧愿空置” 背后的沉重。
1, 算不清的經濟賬:出租不如存銀行?
98 平米的兩居室,月租金 8000 元看似可觀,可細算下來卻讓人心涼。扣除中介費、空置期損失和稅費后,年收入約 9.6 萬,但三年里因租客拖欠房租、寵物抓壞地板、煙頭燙壞墻面產生的維修費就超過 4 萬元,實際年收益率不足 2%。住建部數據顯示,全國 50 城住宅租金回報率中位數已連續 7 年低于 2%,杭州 500 萬的房子月租金僅 6000 元,收益堪比銀行理財。更棘手的是,帶租約的二手房成交價普遍比空置房低 5%-8%,這筆貶值賬讓房東們望而卻步。
網友的經歷更具代表性,外地時僅憑照片就讓老租客退租,回來后發現玻璃被貼得亂七八糟,小鏟刀鏟了一下午仍留霧蒙蒙的痕跡,不敢用鋼絲球硬刷,怕影響下次出租,這隱性的清理成本從未出現在租金賬本上。
2, 繞不開的政策坎:保護與風險的失衡
政策的初衷是保護租客權益,卻時常讓房東陷入兩難。廣州某城中村改造中,租住五年的租客依據新政策要求優先續租,20 多位業主因此卷入法律糾紛。房東趙阿姨的困惑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租客在陽臺養花導致滲水,樓下索賠六萬,誰來保障我的權益?”
新實施的租賃備案政策更讓房東們繃緊神經,不僅要繳納房屋租賃稅,抽查還格外嚴苛,若未主動申報,可能面臨補繳五年稅款的風險。這種政策執行中的不確定性,讓不少房東寧愿選擇觀望,也不愿輕易將房子推向租賃市場。
3, 耗不起的管理精力:24 小時待命的 “房屋保姆”
租房從來不是簽完合同就結束的交易,而是一場漫長的 “售后服務”。馬桶堵了、水管漏了、窗戶卡住了,無論凌晨還是深夜,房東都可能接到緊急電話。物業公司統計顯示,出租房的設備報修頻率是自住房的 3.2 倍,且 65% 的損壞發生在租約前三個月。
成都的王先生記錄下驚人的時間成本:篩選租客 42 小時,處理各類事務 68 小時,相當于損失半個月工資。即便想委托托管公司,15% 的抽成和跑路風險也讓人卻步,難怪有人感嘆:“鎖上門,反倒落個清凈。”
4, 破局之路:在保護與信任間找平衡
其實房東們并非不愿出租,只是渴望一份安穩。簽合同時明確寵物管理、家具維修等責任,拍照存檔家電家具狀態;篩選租客時多些溝通,了解對方工作與生活習慣;定期檢查房屋重點區域,及時處理小問題;購買出租房專屬保險轉移風險;適當降低租金期望,優先選擇穩定租客…… 這些細節或許能讓租賃關系更健康。
當房子不再只是冰冷的投資品,當租房不再是無奈的過渡,當房東與租客的權益都能得到妥善保護,那些空著的房子才會重新亮起溫暖的燈光,鑰匙串上的每一把鑰匙,也才能真正奏響安心的生活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