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值華南師范大學書法研究院成立之際,“陶園翰韞——華南師范大學吳三立、何紹甲、傅宗堃、麥兆暄書法作品展”在華南師范大學校史文博館(二樓)舉辦,該展旨在深入挖掘校史中的書法記憶,將其轉化為可交互的文化育人場域,在守正創新中賡續美育薪火。
“陶園翰韞——華南師范大學吳三立、何紹甲、傅宗堃、麥兆暄書法作品展”現場。
溯書法記憶
華南師范大學創辦迄今92年。九秩春秋,它植根嶺南大地,兼蓄山水靈氣,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從初創之際的艱難辦學、發展壯大,到如今90余萬校友遍布五湖四海、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每一步都書寫著華師人不懈奮斗的足跡。
在激蕩的歷史風云中,一大批學養深厚、心系教育的名師大家問學執教于此。他們在傳統教育,尤其在書法教育方面大放異彩,以“師者垂其范,毫素長留聲”的精神,開拓出獨具特色的書法教育路徑,為師范教育流入了獨特的人文氣質。
據介紹,1933年創校即開展書法教育。學生組織演講、出板報、貼標語的宣傳活動,都要用到書法。1936年,學院成立“書法研究會”,參加的同學每天至少寫一篇九方格紙,定期上交,教師評閱,期末舉辦優秀作品展覽,形成書法教育早期訓練體系。到了1936年9月,書法研究會人滿為患,學院分為普通班和高級班,普通班以班為單位,平時以自習為主;進入高級訓練班的才有機會成為研究會會員,得到書法大家們的親自指導。這些努力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技能,更培養了他們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成為華師書法教育傳統的重要基石。
師者垂其范
被喻為“華師四老”的吳三立、何紹甲、傅宗堃、麥兆暄四人,以卓爾不凡的書法成就和藝術造詣,在嶺南書壇中獨領風騷。他們是校史記憶中書學傳統閃現的熠熠身影。這些名師的書法作品不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教師教育的生動教材。
吳三立(1897-1989),字辛旨,廣東梅州平遠人。華南師范學院(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國漢語史研究生導師,著名中國語言文學學家、書法家、教育家、詩人。曾任廣東省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等。著有《木土詩研究》《詞學通論》《中國文字學》《甲骨銅器文字之研究》《經學通論》《靡騁集》《辛旨近詩》等。
吳三立的魏體,取法《龍門二十品》,方勁峻秀,行楷取法蘇黃,雍容大方,文氣十足。
吳三立先生及其書法作品。
何紹甲(1904-1999),字一冰、乙冰,廣東番禺人。 華南師范學院(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我國早期心理學家和音樂家。1929年畢業于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先后擔任廣東文理學院心理系、華南師范學院教育系教授,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還擔任香港書法家協會顧問、廣東省青年書法理論研究會顧問。著有《漢語歌詞規律初探》《何紹甲自書詩聯》《嶺南墨妙——何紹甲》等。
何紹甲的隸書,取法《禮器》《張遷》《乙瑛》《石門頌》諸碑,北碑書法,取法《石門銘》《鄭文公碑》《云峰山詩刊》諸碑,剛勁有力。
何紹甲先生及其書法作品。
傅宗堃(1920-2018),字垕安,廣東廣州人。出身書香門第,家學淵源,10歲得外祖父張學華、舅父張蔭庭教導,臨習魏晉唐碑帖五六十種。1941年參加于右任、葉恭綽等主持舉辦的“港澳華僑聯合書法比賽”獲第二名。1950年至1986年在華南師范學院(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工作,長期擔任書法選修課教師,還兼任學生書法篆刻學會顧問、指導老師。自編《書法教程》,言傳身教,培養了不少書法人才。
傅宗堃的行書,取法二王和董其昌,瀟散逸放。
傅宗堃先生及其書法作品。
麥兆暄(1935-1994),廣東順德人。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系副教授。1979年至1991年在華南師范學院(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系工作,兼書法選修課老師、學生書法篆刻學會顧問。出版有《麥兆暄書醉翁亭記》。
麥兆暄行書取法二王、趙孟頫,酒脫自然。
麥兆暄先生書法作品。
展訊——
陶園翰韞——華南師范大學吳三立、何紹甲、傅宗堃、麥兆暄書法作品展
時間:5月18日—5月28日
地點:華南師范大學校史文博館(二樓)展廳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何夢怡
圖片由華南師范大學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