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nèi)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jié)尾
中國有句古話,“兩軍交戰(zhàn)不斬來使”,這樣的規(guī)矩不止在中國,也是全世界公認(rèn)的,然而以色列的做法簡直令人發(fā)指。
5月21日,由中、俄、英、法等20多個國家的外交官組成的外交使團,他們來到巴勒斯坦對杰寧難民營以及周邊進行人道主義訪問,沒想到卻遭到了以軍的瘋狂襲擊。
更離譜的是,這些外交使團是受到了巴勒斯坦的邀請,但是也通知了以色列,并且他們還批準(zhǔn)了,卻還是對他們動手,他們到底想干什么?
外交代表團被襲擊
說起來真是讓人捏把汗,你想想一幫代表著二十多個國家臉面的外交官,里頭還有我國的代表,加上聯(lián)合國的人,這么一大群人浩浩蕩蕩地去巴勒斯坦的杰寧地區(qū),說是看看當(dāng)?shù)氐娜说乐髁x情況。
這趟差事,是巴勒斯坦官方請的,以色列那邊也點了頭,按理說,安全這塊兒怎么也得兜著底吧?
可誰能想到,光天化日之下,就在杰寧難民營的入口那地方,以色列士兵的槍口,竟然就那么直愣愣地對準(zhǔn)了這群手無寸鐵的“和平使者”。
當(dāng)時那場面,想想都后怕,槍聲一響,這些外交官們也是見過大風(fēng)大浪的,反應(yīng)倒快,趕緊彎腰找掩護。
幸虧旁邊有人護著,加上開槍的士兵離得還有段距離,子彈跟長了眼睛似的,險險地擦身而過,沒出人命。
這要是誰反應(yīng)慢了半拍,或者距離再近點兒,那后果簡直不敢想,看視頻里頭,槍聲噼里啪啦響了至少七八下,有人在那兒急著喊“靠墻走,靠墻走!”那緊張氣氛,隔著屏幕都能聞到一股子濃濃的火藥味兒。
以軍回應(yīng)
事后以色列軍方倒是出來說話了,他們怎么解釋呢?說這幫外交官,事先是打了招呼,路線也批了,可問題是他們自己“不按套路出牌”,走偏了道兒,跑到了不該去的地方。
他們的人只是為了“嚇唬嚇唬”他們,讓他們回到正道上來,所以才鳴槍示警,末了還輕飄飄來了句“對造成的不便表示遺憾”。
這話聽著是不是有點不是滋味兒?巴勒斯坦那邊可不認(rèn)這個賬,他們說,這次訪問提前十來天就通知了,外交團在那個大門口足足待了超過一刻鐘,以色列士兵才開始“瘋狂射擊”,這哪像是“走偏了”或者“誤會”該有的樣子?
聯(lián)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在西岸的負(fù)責(zé)人也直接點名,說以色列軍方的解釋“沒有完全反映出事件的嚴(yán)重性”。
以色列經(jīng)常對經(jīng)常對救助者出手
要說這槍聲是孤立事件,偶然擦槍走火,那可能還好理解點兒,但你要是翻翻舊賬,以色列軍隊這種“膽大包天”的行為,似乎還真不止這一樁。
之前一支巴勒斯坦的救援車隊,里頭有幾輛救護車,一輛聯(lián)合國的車,還有消防車,車上的人都穿著顯眼的橙色急救服,車燈也閃著,大老遠(yuǎn)就能瞅見,他們是去加沙南部救急的。
可就在他們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槍聲又響了,而且,這槍聲持續(xù)了不止五分鐘,更讓人心寒的是,他們事后還用推土機把損壞的車輛和遇難者的遺體給埋了。
以色列方面一開始說是“誤殺”,后來又改口,說遇難者里頭,起碼有好幾個跟哈馬斯有瓜葛,這“哈馬斯”三個字,簡直成了他們的萬能擋箭牌。
還有2006年,以色列空襲黎巴嫩南部,炸毀聯(lián)合國觀察哨,該哨所位置聯(lián)合國曾多次與以色列確認(rèn)標(biāo)識清晰。
襲擊造成四名聯(lián)合國維和人員犧牲,包括中國軍人杜照宇中校,事后以色列稱“地圖信息有誤”,將維和哨所誤認(rèn)為敵方目標(biāo),至今未道歉。
更令人憤慨的是,維和部隊試圖救援時遭到以色列阻撓,此事在聯(lián)合國討論時,多數(shù)國家贊成譴責(zé)以色列,但美國行使否決權(quán),事件最終不了了之。
多個國家譴責(zé)以色列,并要求給個說法
這些事兒一件件串起來看,就不得不讓人心里打個大大的問號:為啥以色列軍隊總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干這種“出格”的事兒?這次對著外交官開槍,更是把“外交豁免權(quán)”這種國際上最起碼的規(guī)矩都扔到一邊去了,這膽子是真肥啊。
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聽說了這事兒,也表示“震驚”,他的發(fā)言人說了,“對外交人員使用任何形式的武力都是不可接受的”,敦促以色列必須徹查給個說法,并且保證以后可別再發(fā)生這種離譜的事兒了。
可這個“說法”,會是什么樣的呢?是又一個“地圖錯了”、“走錯路了”,還是熟悉的配方——“里頭混著哈馬斯”?誰也說不好。
國際社會的反應(yīng)倒是挺快也挺一致,歐盟那邊最高外交官直接發(fā)話了,說“任何對外交官生命的威脅都不可接受,就算是警告性射擊,那也是射擊”,要求以色列調(diào)查追責(zé)。
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芬蘭,還有英國、愛爾蘭、比利時等等一堆歐洲國家,都站出來譴責(zé),不少國家還直接召見了以色列大使,當(dāng)面鑼對面鼓地要解釋。
約旦、埃及、土耳其、卡塔爾這些中東國家,那措辭就更嚴(yán)厲了,土耳其外交部說得很直白:這種襲擊“再次表明以色列蓄意無視國際法和人權(quán)”,這不僅僅是威脅外交官安全,更是破壞了國與國之間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
加拿大的外交部長也證實,他們有四名人員當(dāng)時就在那個代表團里頭,總理特魯多更是要求以色列立刻給出“全面解釋”,說這事兒“完全不可接受”。
每一次槍響,打掉的不僅僅是幾顆子彈那么簡單,它打掉的,是國際社會好不容易辛辛苦苦構(gòu)建起來的和平秩序和行為準(zhǔn)則。
如果連外交官這種象征著國家與國家、國際組織之間進行和平溝通的符號,都可能隨時暴露在槍口之下,那還有什么安全可言呢?
人道主義救援通道、聯(lián)合國維和任務(wù)、外交斡旋努力,這些本來是用來維系地區(qū)穩(wěn)定、減少沖突的基石,一旦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它們的效力必然會大打折扣。
參考資料
金融界2025-05-22《以軍向20多國外交代表團開火!全球震怒》
澎湃新聞2025-05-22《距離73米7聲槍響,以軍鳴槍警告20多國外交使團引多方譴責(zé)》人員開火,聯(lián)合國要求徹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