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土安全部5月22日表示,特朗普政府已暫停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在致哈佛大學的一封信中表示,哈佛大學的學生和交流訪問者項目(SEVP)認證即日起被撤銷。
信中表示,此次認證撤銷將使哈佛大學在2025-2026學年不得招收任何持F類或J類非移民身份的外籍學生。此外,現有持F類或J類非移民身份的學生必須轉學至其他高校,否則將無法維持其非移民身份。
此舉意味著哈佛大學將無法再招收國際學生,現有的外國學生必須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
此外,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當日還在福克斯新聞采訪中稱,正考慮在其他大學采取類似舉措。
不知道為什么,這件事讓我想起歷史上的燕京大學。特朗普要不要考慮一下,把哈佛拆分一下,一部分歸麻省,一部分歸斯坦福,一部分歸耶魯?歷史真是一個詭異的螺旋。
原標題:《越來越明顯,這是一場美國內戰》
文|西坡
大家好,我是西坡,星巴克資深悟道者,新時代吵架學發起人。
先來看一張圖,別看簡單,它很可能講出了關于貿易戰的很大一部分真相:
簡單翻譯一下:
80%的美國人認為:“如果更多的美國人從事制造業,美國會更好。”
但只有20%的美國人認為:“如果我在工廠工作,我會過得更好。”
正好我前兩天剛看過囧司徒吐槽美國商務部長。商務部長說:“承載數萬億資金的工廠將落地美國,數百萬給iPhone擰螺絲的崗位也將回到美國……”
囧司徒表情:
沉默一分多鐘,然后說:“所以,費這半天勁就是為了讓幾百萬美國人打螺絲?手機充電口的積灰我都弄不出來,還讓我打小螺絲?”
關鍵是,螺絲也不一定有的打。因為商務部長又說了:“這些崗位會回流,而且自動化,訓練有素的美國技師來搞定它。”
囧司徒:“所以咱們將來不是打螺絲,而是去做機器人修理工。”
然后恰如其分地開了個車。
論搞笑,還得服美國人。
嚴肅點說,即使把全世界的所有制造需求都轉移到美國,美國有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干這些活呢?答案當然是沒有。那么把這些崗位都自動化,美國有沒有足夠的人去做機器人老鴇,不,機器人修理工呢?答案還是沒有。
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給我們普及了一下美國現在的基本國情:美國很難重拾制造業,這是由它目前的人口和教育結構決定的。
美國大約1%的人口,也就是大約300萬人,極其聰明。他們就讀于最好的大學,畢業后創立各種獨角獸企業,展示了自己的創造力。順便一提,這里邊一半是外國人。在這1%的帶動下,美國大約有10%的人口生活非常好。
對這10%的美國人來講,現在的時代好得不得了,沒什么需要改變的。
但是,對,但是來了。美國還有60%的人,閱讀水平低于小學六年級。
這就是美國的基本國情。這60%的“壓艙石”的存在,讓美國很難拿回制造業。事實上,美國制造業崗位向海外流失,既是一種原因,也是一種結果。是因為上幾代美國人,不愿意進工廠打工,所以美國資本才是到全世界尋找愿意打工的廉價勞動力。
然后這一代MAGA突然覺醒了,為啥好好的制造業,都跑到外邊去了?特朗說,都是精英惹的禍,他們背叛的美國,都是其他國家的鍋,他們合起伙來欺負美國。MAGA說對對對,不能再忍了,美國可以說不。
特朗普不講的是,把制造業弄回來,誰去干又臟又累的活?即使有了AI,有了機器人,美國又有多少人能干得了機器人保養這種高端工作?
很有可能發生的局面是,千辛萬苦傷敵一千自損兩千弄回來的崗位,最后還是到不了MAGA手上,而是會落到他們仇恨的精英群體手上。
所以我說現在美國發起的關稅戰,本質上是“兩個美國”之間的內戰。
《大西洋月刊》昨天發了一篇文章《特朗普找到了他的階級敵人》,陰陽怪氣地拿我們六十年前的事比附現在的美國,說特朗普正在清洗美國整個精英階層。我不能翻譯太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西坡讀者群獲取這篇文章的中英對照版。
作者說,特朗普2.0正在試圖引發一場社會革命,目標“不僅僅是摧毀幾個機構,而是要瓦解整個職業群體的權力與權威,甚至是清洗一個社會階層。”
這個階層在我們的語境里叫“反動權威”,在美國人的語境里叫“專業管理階層”,英文Professional Managerial Class,簡稱PMC。他們是MAGA運動的靶子。所以這場“美國內戰”的全稱是:
MAGA VS PMC。
現在進攻方是MAGA,防守方是PMC。
PMC包括美國社會中的幾乎全部知識工作者、認知精英。不只是律師、大學管理者和教授,還包括顧問、投行家、科學家、記者以及其他在信息時代中獲得成功的白領人士。早在1990年代,當這個群體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時,美國自由派經濟評論員羅伯特·賴希稱他們為“符號分析師”——通過思考與構想而非體力勞動來識別并解決問題的人。后來也有人稱他們為“創意階層”,形容這一群體具備足以駕馭全球化經濟復雜性的學術訓練,擁有征服數字世界的智力技能。
過去十幾二十年,我們通過美劇等流行文化學到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美國范”,都是美國PMC這個階層在全世界攻城略地帶來的副產品。舉個最容易理解的例子,美劇《老友記》里頭,財務最自由的兩個人分別是,做大學教授的Ross,說不出干什么但不明覺厲的Chandler,他們都是PMC。演藝生涯穩定時期的Joy,和后來在時尚行業立足的Rachel,也都是PMC。
世界真是一個怪圈。我們從那個巨坑里爬出來之后,全社會凝聚了共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展是第一位,尊師重教,知識就是力量……吭哧吭哧,我們終于把制造業搞了起來,把貧困擺脫了,把大樓蓋起來了。結果一轉頭發現,我們一直羨慕嫉妒的富二代,正在家里摔盤子砸碗,“年輕人的路為什么越走越窄……”
魔幻嗎?魔幻。現實嗎?也現實。
只能說,我們的運氣真不算太差。全球大部分工業產能還留在我們這里的時候,我們趕上了AI和機器人,如果能夠無縫銜接上,這些產能就很難跑掉了。
但是“制造業很重要,但最好是別人去擰螺絲”的心態,絕非美國獨有,全世界都一樣。君不見眼下一些年輕人寧可在家啃老,也不出門工作,不就是因為“體面工作”的供給嚴重不足嘛。我甚至聽說有的地方會有家長花幾十萬給孩子買一份月薪幾千的工作,其實想想也沒看起來那么荒誕,如果孩子能夠融入職場生態,總比脫離社會要好。
我們還應該感到幸運的是,美國用它過去的成功和現在的撕裂,給我們上了一課。我們要從這堂課上學到的最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就是:一個社會是休戚相關的有機整體。精英沒有理由嘲笑大眾,更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擺脫大眾,即使從最自私自利的角度講,你沒有辦法確保你的后代依然屬于精英階層。一個社會要確保自身的競爭力,更要確保人心聚在一處,彼此相互關心相互理解。
事實上,現在就有不少人處于困難中,一定要允許他們發聲,聽見并幫助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資本不僅在于金融、數目字、產能、市場份額、機器人,更在于人心。
美國精英今天再怎么嘲笑MAGA的無知與落后,他們都要面對一個靈魂拷問:是誰,在什么時候把大眾拋下了船?
我們絕對不能一邊看美國笑話,一邊重蹈美國的覆轍。否則幾十年后的人們,定然無法寬恕我們的短視。
“今天吵架了嗎?”歡迎加入西坡讀者群。一不收費,二不賣課,純聊天。關注“西坡原創”,后臺留言即可。
繼續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