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后期,解放軍在戰場上逐漸占據優勢,因此很少出現整支部隊被全殲的情況。
在1947年,有一支團級部隊遭遇了重大挫折,最終全軍覆沒。
這支部隊曾是保衛陜甘寧邊區的兩大主力之一,地位相當于中央的“御林軍”。
而他們最終戰敗的原因,確實令人痛心。
要說起這支部隊,那得先刨根問底,從它的源頭講起。這支部隊的番號是中原軍區第1縱隊2旅5團,可要是往更早的歷史里深挖,那根能一直追到紅軍時期,是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12師。
這支部隊,打從土地革命戰爭那時候起,就小有名氣了。就說1931年底的黃安戰役,那可真是打出了威風,打出了氣勢。當時帶第12師的是陳賡將軍,那可是個有勇有謀的將領。將軍琢磨出了個“圍點打援”的法子,這一招可太妙了。戰士們按照將軍的部署,先把黃安城圍得嚴嚴實實,就等著敵人來救援。等敵人上鉤了,戰士們就跟猛虎下山似的,奮勇殺敵。
這一仗打得那叫一個漂亮,黃安城就這么被拿下了。更厲害的是,還把國民黨第69師給打得落花流水,連師長趙冠英都被俘虜了。這一仗,給鄂豫皖蘇區開了個好彩頭,讓蘇區的老百姓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也讓這支部隊的名聲更響了,在戰火中越戰越勇。
1937年,抗日戰爭的烽火一下子就燒起來了。紅四方面軍響應號召,改編成了八路軍第129師。原來的第12師,就變成了385旅770團,團長是張才千。這770團,沒像其他一些部隊那樣直接奔赴前線,和日軍正面硬剛,而是和120師359旅718團一塊,留在了陜甘寧邊區。他們的任務,就是專門負責保衛黨中央和邊區的安全,保護著黨中央和邊區這個大家庭。
那時候的陜甘寧邊區,日子可不好過。國民黨軍隊時不時就來騷擾一番,還有那些土匪,也時不時出來搗亂,攪得邊區不得安寧。770團的戰士們就成了守護邊區的主力軍。他們白天得時刻警惕著,防止敵人來犯;到了晚上,也不能放松,得加強巡邏。可這日子再難,戰士們也沒叫過苦。
除了打仗,戰士們還得干農活。當時邊區物資匱乏,糧食不夠吃,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大生產運動就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戰士們扛著鋤頭,頂著那毒辣辣的大太陽,一頭扎進了荒地里。他們一鋤頭一鋤頭地挖,硬是把那些荒地一點一點地變成了糧田。到了收獲的季節,看著那金黃的麥子、飽滿的玉米,戰士們的臉上都樂開了花。這些糧食,不僅能讓戰士們吃飽肚子,還能支援前線,給抗戰出份力。
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就到了1944年8月。中央下達了命令,要組建豫西抗日游擊隊。770團的主力部隊在張才千團長的帶領下,告別了陜甘寧邊區,踏上了前往河南的路。他們和警備一旅2團合在了一起,組成了第4支隊。到了嵩山、洛陽一帶,他們就開始搞起了游擊戰。
白天,戰士們就藏在山里、樹林里,時刻觀察著日軍的動靜。到了晚上,那就是他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他們悄悄地摸到日軍的據點附近,趁著日軍睡得正香,突然發起攻擊。有的戰士負責炸掉日軍的碉堡,有的戰士負責消滅據點里的日軍。一時間,槍聲、爆炸聲在夜空中回蕩。
除了偷襲日軍據點,他們還去炸鐵路。那鐵路可是日軍運輸物資的重要通道,炸斷了鐵路,就能讓日軍的物資運輸陷入癱瘓。在搞游擊戰的同時,他們還不忘建立政權。他們深入到老百姓中間,宣傳抗日,組織老百姓一起抗日。在他們的努力下,嵩山、洛陽一帶的抗日力量越來越壯大。
1945年2月,王樹聲帶著770團進一步擴大了豫西根據地。這根據地一下子就覆蓋了20多個縣,300多萬人口。戰士們在根據地里和老百姓一起生產、一起生活,就像一家人一樣。他們幫著老百姓打井、修路,老百姓也給他們送吃的、送穿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豫西根據地越來越穩固,為抗戰勝利出了大力。
抗戰終于勝利了,1945年10月,中原軍區成立了。770團也被重新編成了第1縱隊2旅5團,團長換成了楊洪先,政委是舒烈光。這支部隊,從紅軍時期一路走來,經歷了八路軍時期,現在又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履歷表那可是相當豐富,妥妥的“御林軍”級別。
然而,好日子沒持續多久。1946年,解放戰爭的火藥味越來越濃。國民黨撕毀了停戰協議,調了大部隊來圍攻中原解放區。中央一看這架勢,知道形勢嚴峻,趕緊讓部隊突圍。
皮定均
當時,皮定均帶著第1縱隊1旅承擔了一個艱巨的任務,就是假裝主力,吸引敵軍火力,給大部隊爭取突圍的時間。皮定均帶著“皮旅”的戰士們,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斗。他們一會兒在這里打一下,一會兒又跑到那里打一下,把敵人弄得暈頭轉向。敵人以為這就是中原軍區的主力部隊,就死死地咬住不放。而大部隊,趁著這個機會,悄悄地開始突圍。皮定均他們邊打邊退,把敵人引得越來越遠。最后,“皮旅”成功地到了蘇皖地區,和那里的部隊會合。
再說王樹聲這邊,他帶著左路突圍部隊,這里面就有第1縱隊的2旅和3旅(5團就在2旅里面)。他們要突破平漢鐵路,這可是個難關。平漢鐵路是敵人重點防守的地方,沿途都有敵人的據點和部隊。戰士們趁著夜色,悄悄地摸到了鐵路附近。隨著一聲令下,戰士們像猛虎一樣沖了上去。他們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斗,有的戰士中彈倒下了,后面的戰士又馬上補上去。經過一番苦戰,他們終于突破了平漢鐵路,到了鄂西北。到了鄂西北后,他們和江漢軍區會合了,成立了鄂西北軍區。
張才千
在鄂西北,5團還是跟著張才千干活。這時候的張才千,已經是軍區參謀長了。他帶著5團的戰士們,繼續和敵人戰斗。他們白天要防著敵人的偷襲,晚上還要出去打游擊。日子雖然艱苦,但戰士們的斗志依然高昂。
可惜好景不長,國民黨圍得越來越緊。他們調來了更多的部隊,把鄂西北軍區圍得水泄不通。軍區的情況越來越危急,彈藥越來越少,糧食也快吃完了。戰士們雖然還在堅持戰斗,但大家都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1947年2月,5團奉命和4團匯合。他們準備渡過長江,去鄂豫邊找游擊支隊。5團在楊秀坤和劉建挺的指揮下,原本計劃著往沙市去,和4團會合后,大家伙一塊渡江。
可這部隊,早就累得不成樣子了。連著好些天,他們都在急行軍。戰士們身上背著沉甸甸的裝備,腳下的路泥濘不堪,一腳踩下去,拔都拔不出來。冷風裹著細雨,直往人骨頭縫里鉆。他們身上穿的衣服,薄得跟紙似的,根本擋不住這刺骨的寒意。糧食也快見底了,肚子里空落落的,走起路來都沒力氣。
楊秀坤看著戰士們那疲憊不堪的模樣,直犯愁。他尋思著,再這么沒日沒夜地趕路,戰士們的身體非得垮掉不可。于是,他找了個樹林子,下令讓部隊停下來休整一天。
這樹林子靜悄悄的,偶爾有幾聲鳥叫,倒也顯得有幾分寧靜。戰士們進了林子,一個個癱倒在地上,有的靠著樹,有的直接躺在地上,連說話的力氣都沒了。他們太累了,就想好好睡上一覺。
可誰能想到,就這么一天的休息,卻出了大岔子。國民黨的偵察兵很快就發現了5團的動向,接著立馬調兵遣將,把沙市渡口給封了個嚴嚴實實。
再說張才千,他帶著4團早早地就到了江邊,眼巴巴地等著5團來會合。左等右等,就是不見5團的影子。眼看著敵軍從后面追了上來,張才千沒辦法,只能咬咬牙,帶著4團先渡江走了。
等5團趕到渡口的時候,一個個都傻眼了。江面上空蕩蕩的,連渡船的影子都看不到。原本計劃好的渡江,這下全泡湯了。楊秀坤皺著眉頭,又氣又急,可也沒辦法,只能帶著部隊改道,往東南方向的大別山走。他想著,大別山地勢復雜,說不定能靠著這地形突圍到豫皖蘇解放區。
這一路上,5團的日子苦不堪言。吃的沒了,戰士們只能挖些野菜、摘些野果充饑。有時候,連野菜野果都找不到,就只能餓著肚子趕路。衣服破了,也沒辦法補,只能就這么湊合著穿。晚上睡覺,找個避風的地方,大家擠在一起,互相取暖。
1947年3月中旬,他們好不容易到了河南信陽白廟子地區。可還沒等他們喘口氣,就撞上了國軍整編第85師的一個團,一下子就把5團給包圍了。
山野里,槍聲、炮聲、喊殺聲交織在一起,震得人耳朵嗡嗡響。5團的戰士們沒有退縮,立即和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山上的石頭、樹木,都成了他們的掩護。
可敵人太多了,火力又猛。5團雖然拼盡了全力,還是丟了100多人。這些戰士,有的是在沖鋒的時候中彈倒下的,有的是在掩護戰友的時候犧牲的。更讓人痛心的是,政委舒烈光在突圍的時候也中彈犧牲了。
但5團不能就這么放棄,他們還得繼續突圍,要不然后果不堪設想。接下來,他們打算越過平漢鐵路,沿著淮河往東跑。他們覺得,只要過了平漢鐵路,離豫皖蘇解放區就更近一步了。
戰士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又出發了。他們小心翼翼地靠近平漢鐵路,眼睛緊緊地盯著周圍,生怕被敵人發現。可等他們到了立煌縣(現在安徽六安金寨縣),又被國軍給堵住了。
這次敵軍的火力比上次更猛,子彈像雨點一樣朝他們飛來。5團人少,根本打不過敵人。戰士們只能邊打邊退,可敵人就像影子一樣,緊緊地跟著他們。在撤退的過程中,又有不少戰士受傷、犧牲。
5團損失越來越大,只能往回撤。他們充滿了不甘,原本想著能順利突圍,可沒想到卻陷入了這么艱難的境地。
1947年4月初,天氣還有些料峭,冷風時不時地刮著。部隊一路輾轉,退到了湖北黃安縣七里坪郭家河地區。這地方是個山谷,兩邊都是陡峭的山坡,像兩堵高墻似地把山谷夾在中間。
部隊進山谷的時候,大家都累得不行,一門心思就想著趕緊找個地方歇歇腳。偵察工作沒做好,誰也沒料到,地方保安團早就在這兒埋伏好了。那些保安團的人,就藏在山坡上的草叢里、石頭后面,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山谷的入口,就等著部隊往里鉆呢。
等部隊大半都進了山谷,保安團的人突然從四面八方冒了出來,一下子就把谷口給堵住了。緊接著,槍聲大作,子彈像雨點一樣朝部隊飛來。5團的戰士們一下子懵了,但很快就反應過來,馬上組織反擊。
戰士們迅速散開,找好掩護,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山坡上,子彈橫飛,硝煙彌漫。5團的戰士們雖然拼死抵抗,可敵眾我寡。保安團的人多勢眾,火力又猛,5團漸漸有些招架不住了。
戰斗中,不斷有戰士中彈倒下。有的戰士剛站起來,還沒來得及開槍,就被子彈擊中了胸口,直挺挺地倒了下去;有的戰士在轉移位置的時候,被敵人的機槍掃中,鮮血染紅了身上的衣服。
這一場仗打下來,5團損失慘重,一下子就丟了300多人。還有100多人被打散了,在山谷里東躲西藏,找不到隊伍。更糟糕的是,電臺也弄丟了。電臺可是部隊聯系外界的重要工具,沒了電臺,部隊就成了一只斷了線的風箏,和外界失去了聯系。部隊的建制徹底崩了,原本整齊有序的隊伍,變得七零八落。
打到這份兒上,5團已經沒啥戰斗力了。戰士們一個個疲憊不堪,身上帶著傷,眼神里滿是疲憊和絕望。楊秀坤看著眼前的慘狀,心里像刀割一樣難受。他咬著牙,開始收拾殘部。可這時候,身邊就只剩下二三十人了。
楊秀坤心里明白,再這么下去,大家都得死在這兒。他決定帶著這二三十人繼續往東走,看看能不能找到突圍的機會。他們沿著山谷的小路,小心翼翼地往前挪。每走一步,都得提心吊膽,生怕又遇到敵人的埋伏。
可老天爺好像故意跟他們作對似的,剛走了沒多遠,又被敵軍追上了。敵軍像潮水一樣涌了過來,把楊秀坤他們團團圍住。楊秀坤大聲喊著:“同志們,跟他們拼了!”戰士們也都紅了眼,端起槍就朝敵人射擊。
可敵人太多了,5團的這點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在激烈的戰斗中,部隊又被打散了。戰士們各自為戰,在槍林彈雨中掙扎著。
楊秀坤一個人在敵占區里穿梭。他不敢走大路,只能走那些偏僻的小路。白天,他找個隱蔽的地方躲起來,等到晚上再繼續趕路。一路上,他餓了就摘些野果吃,渴了就喝點山泉水。遇到敵人的盤查,他就裝作普通的老百姓,蒙混過關。
好不容易,他到了武漢。武漢是個大城市,人多眼雜,他得更加小心。他在武漢四處打聽消息,想找到組織。后來,經過一番周折,他終于輾轉回了晉冀魯豫邊區。到了邊區,他憑借著自己的軍事才能,后來當了第10縱隊28旅旅長,繼續為革命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劉建挺和幾個戰友分散突圍。他們幾個人相互扶持,在敵占區里艱難地前行。他們不敢在一個地方久留,生怕被敵人發現。有時候,他們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得在山里躲上好幾天。費盡周折,他們終于到了蘇北解放區。
如果那天沒有錯過了渡江的時機,或許不會遭遇后面那些慘烈的戰斗,也許就不會有那么多戰士犧牲,也許5團的番號還能一直保留下來。可歷史沒有如果,一切都已經發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